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大中小学语文作品及资料

 

[图文]《山行》说课设计


这样,让学生分成四人小组进行讨论学习,然后汇报,教师了解反馈,及时纠正。
4.让学生串讲全诗意思,进一步加深理解。
第四步:品味想象,欣赏意境。
欣赏意境是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提高,也是有感情地朗读训练的前提,是古诗教学的关键。我采用两种方对学生进行意境欣赏的指导。
1.“紧扣词句”。
让学生读全诗,说说哪些词语用得好。
这些词让你想到一个怎样的面?(提供“像、简直”等词帮助学生描述。)
2.“想象漫游法”。
提示:此时,你也来到了寒山脚下,枫树林中,你看到了哪些美丽的景物?你有什么感想?
这样进一步强化了词义句意的理解,强化了学生对古诗内容的印象。而且让学生在品味词句,想象漫游中体会大自然的美景,受到了美的熏陶和教育。
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创造性地说说全诗的内容,从认识上得到提高。
第五步:指导诵读诗句。
古诗节奏鲜明,音韵和谐,诵读起来琅琅上口,学生—般都能进行正确地朗读,但往往读不出意境,读不出美感。如何使学生“读得美”,且“美读得其法”呢?我这样设计去引导学生:
1.学生尝试,获取体验。(读读看,风景这么美,语句这么美,怎样才能读得美呢?)
2.学生汇报,教师归纳,教给方法:
(1)带着赞美与热爱的感情夫读。(确定基调)
(2)读出节奏感。
分辨重音区别语调划分节奏
3.改变形式,反复诵读。
(范读—→齐读—→个别读—→小组读—→扮演角色读)
第六步:总结方法,布置作业 。
我这堂课的设计,突出“词义句意理解”和“意境欣赏”这两个训练点,以“学法指导”为主线,注重智力与技能的培养,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与参与性,先试后导,先练后讲。力求改变古诗教学中“讲词意—→记内容—→背中心”这种机+械呆板的旧模式,让语言文字训练和审美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教学目的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

 

         情。

 

       3、背诵课文以外的古诗。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感悟诗歌的韵味和意境的美好。

 

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感悟诗歌的韵味和意境的美好。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及媒体资源播放

 

教学用具   字母卡片、媒体资源(动、PPT、视频)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师:今天,我们学习两首古诗。(板书:古诗两首)。第一首是《赠刘景文》,第二首是《山行)》。这两首古诗从不同的侧面表现了秋天的美丽。

 

二、学习《赠刘景文》

 

1、教师朗读或播放媒体资源范读课文。

 

2、学生将不认识的生字作标记。

 

3、作者用了几种事物、几种颜色来表现秋天,请把它们划出来。

 

三、学生自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学生自读课文,找出课文中要求认读的生字,自读。

 

2、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认读。

 

(1)教师范读、学生跟读、小组轮流读。

 

(2)学生拼读,互相纠正。

 

(3)教师抽查学生拼读以上生字。

 

3、教师讲解重要的生字,学生书写。

 

(1)老师讲解重要的生字,帮助学生初步认识这些字的笔、笔顺、结构、部首。

 

   如:赠、擎、菊、残、橙、橘

 

(2)学生书写重点掌握的字,教师巡视。

 

(3)让学生到黑板上书写,其它同学到黑板批改。

 

四、课文讲解

 

1、学生自读全诗,并思考:这首诗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

 

学生答,教师补充并板书:秋天

 

师:秋天的什么时候?你是怎么知道的?

 

(提示:荷尽、菊残  霜枝——荷叶一般是夏天开放,秋天花都谢了。菊花一般是秋天开放,所以,有“秋菊”的说法。菊花都凋谢了,说明已是深秋。文中说“菊残犹有傲霜枝”,注意,霜是什么时候才有的?是天气很冷,气温降到零度以下才有,霜一般是深秋时节才有,所以有“秋霜”的说法。“霜降”是我国24节气中的第18个节气。霜降一般是在每年10月23日,它表示天气更冷了,就要进入冬天了。)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山行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图文]《山行》说课设计原文赏析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相关文章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