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一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赏析:
这首名诗提出了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既然风调雨顺,五谷丰登,那么丰收的粮食都到哪里去了呢?人们不难知作者之意:“苛政猛于虎也!”诗人委婉而深刻地揭露了统治者剥削者残酷剥夺农民军劳动果实的罪恶。
其二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赏析:
这首描写农民在烈日下艰辛苦锄地,感慨叹一粥一饭来之不易,暗斥侵夺农民劳动果实的剥削阶级。两首“姊妹篇”都具有与内容相称的形式,均选用短促的仄声韵律,给人以急切悲愤的感觉、抑郁难伸的气息,因而更具有艺术感染力。 一提起李绅,可能很多人不知道。但说起“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那首诗,知道的人可不少。李绅正是该诗的作者。
李绅是我国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之一。现在,不管小学教材换了多少个版本,其代表作《悯农二首》(另一首是:“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一直成为保留内容,连幼儿园的小朋友都能背得滚瓜烂熟。
好诗不用多,一篇顶百篇。仅《悯农二首》就足以让李绅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成就了他“悯农诗人”的一世英名。
别人怎样不好说,我想也没敢想,李绅这样一个对“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充满了无限同情和爱怜的诗人,竟然也有他很对不起农民兄弟——也不妨说是作践农民的一面。据史书记载,李绅在为官后“渐次豪奢”,一餐的耗费多达几百贯,甚至上千贯,并且他特别喜欢吃鸡舌,每餐一盘,耗费活鸡三百多只,院后宰杀的鸡堆积如山。与李绅同一时代的韩愈、贾岛、刘禹锡、李贺等人,无不对其嗤之以鼻。
费思量,颇让人费思量——一个对农民生产的不易、生活的艰辛,感同身受,充满人文关怀的人,怎么又一盘耗鸡三百只?这不是“吃农”、“啃农”么?前后判若两人呀!
费思量,也好思量。此一时也彼一时也,人的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当一个人淡泊明志,抱朴守拙,对他人对社会充满爱心的时候,他所呈现的就是一副天使的模样。相反,当他贪图安逸追求享受,放纵欲望率性挥霍的时候,他所呈现的就是一副魔鬼的模样。唯此,李绅当年没做官,十分体察民间疾苦,吟出《悯农二首》的时候,他的形象是美好的,亲善的;到他做官当老爷,远离农民稼穑了,不再像郑板桥那样“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心系农村、农民,“一枝一叶总关情”的时候,就来了个“华丽的转身”,使自己从昔日的“天使”滑落进“魔鬼”的泥淖。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