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大中小学语文作品及资料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哲士网 >> 作品 >> 古代 >> D >> 登泰山记 >> 正文

 

姚鼐《登泰山记》教学评析

聂鸿飞
 
 
 
登泰山记》是桐城派古文大家姚鼐的代表作,是一篇在散文史上享有盛名的游记。乾隆三十九年(1774)岁末,作者自刑部辞官归故里,途经泰安。泰安知府朱子颖陪他一同登泰山,观日出。这篇文章所记就是这一次泰山之游。

 

文章紧紧围绕作者的游踪来写,同时穿插对泰山特点的记述和所见景物的描绘。全文共有五段。

 

开头一段。介绍泰山的地理位置和四周的山川形势,点出了泰山的最高峰——日观峰。泰山被称为“岱宗”,是五岳之首,作者对它早就心向往之了。所以,在到达泰山之前,便从鸟瞰俯视的角度,用三十多字写出了泰山群峰耸立、汶济围绕的雄伟、威严的气势。文章采用由“面”到“线”到“点”的写法,先写汶水和济水的分流,这是“面”;再引出两水的分界线——古长城,这是“线”;然后以古长城为参照物,点明日观峰的位置:“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作者在这一段的最后,特意加这一句已不只是为介绍泰山,而是点出了自己将要攀登的目标,它很自然地为下面两个重点段落作了铺垫。

 

第二段写登山过程,着力叙述了登山的艰难和到达山顶后所见的景象。登山时间是乾隆三十九年严寒的腊月,行程是从北京出发,历经齐河、长清,穿过泰山西北谷,越长城到达泰山。作者特地加上“乘风雪”三个字,以说明自北京至泰山一路上风雪不停。这就预示了此次登泰山日观峰的气象条件很恶劣。接着,写由山脚到山顶行程的遥远与艰难,详细记述了路程的远近、山路的石级、经由的路线、相关的地理状况以及登山道路之难行。从这一番交代中不难看出作者珍视此行、不甘遗落任何一个景点的心理,作者将个人的登山感受和对泰山景物的描写自然地结合在一起了。最后,写傍晚登上日观峰之所见,这里只用二十几个字便凝练、明快地描绘出了一幅苍山晚照图,写出了泰山的高峻、雄浑和壮阔,可见作者遣词造句功力之精深!

 

第三段记叙在山顶观日出的情况。这段虽然文字不多,却是全文最重要、最精彩的一段。它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写了日出前、日出时和日出后景色的变化,在作者的笔下云海、山峦、天色都得到了细密、生动的描绘,其用语的简明、准确,令人叹服!

 

第四、五两段,应该说是文章的余韵。作者在对登顶峰、观日出的所历所见做了详细的记叙、描绘之后,感到还有一些泰山胜景并未写到。可能由于前一日是在傍晚登山,急于赶路,对一些景物不暇细看。待日出后下山时,可以顺路观赏,于是才续上了以下两段文字。第四段写归途中看到的古迹和石刻等人文景观,因不是重点段落,所以对岱祠等古迹和所见的石刻并未做具体描写。这里也可以看出作者在文章剪裁上的用心。第五段是对白天所见的泰山的自然景观再做记叙。具有高度的概括性是这一段的最大特点。山“多石,少土”,石“多平方,少圆”,树“少杂树,多松”,只从多和少两点来揭示其特点。瀑水、鸟兽音迹则只从有无方面来写。极明白、简洁地概括了景物的自然状态。最后的“雪与人膝齐”与第二段的“乘风雪”相互对应,着重点明了作者此次泰山之游的特殊之处是:乘雪而来,踏雪而去。

 

总的来看,这一篇游记以自京上路,登日观峰,看日出,到踏上归途的时间为线索,以身历目见的雪中景物为重点。具体、明晰地记叙、描绘了作者这一次难忘的泰山之游。文章从语言文字到章法结构都典型地体现了桐城派古文的特色。

 

本文描写泰山日出,并没有直接写出太阳的形象,而是采用侧面烘托的办法,通过对周围景物变化的描写,表现日出的过程,勾出泰山日出的壮丽景象:二十九日五更时分,作者便坐到了日观亭上,等待着太阳的升起。大风扬起的冰雪重重地打在人们的脸上。从日观亭之东直至脚下都有云雾弥漫,云雾中依稀可以看到有数十个尖峭的白色“樗蒲”竖立着,那是群山。以上是用风雪飞扬、云蒸雾漫表现日出前的阴冷肃穆。这时,只见天边出现了一条细细的、颜色很特殊的云彩,刹时间又变成了五色的了。接着,太阳开始冉冉地升起了,正中红得像朱砂,下面有一片红色的光芒托着它上下涌动。以上是用天色和云色的变化表现太阳初生的景象。“或曰:此东海也”,作者对于这句话并没有落实,它既是传说,又是作者的想像,意在表达自己见到日出之奇观时的激动与喜悦。而后,作者又回头观看日观峰西面的诸多山峰,有的阳光已经照到,有的还没有,但全都是高高低低,红白间错,弯腰屈背地站立在那里,借这些景物的色彩和形态暗示太阳已经冉冉升起的状况。

 

作为桐城派的代表,姚鼐的散文创作文字雅洁,含义隽永,虽无夸饰之词,却有神来之韵。体现在本文中,其语言极为简洁,如写登山的情景,用“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只11字就概括了登山的困难和艰辛。文章还多处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使语言简洁中不乏神韵。如“苍山负雪,明烛天南”,这是登上山顶时刹那间的感受。作者不言冰雪覆盖群山,却说群山背负白雪,且白雪像蜡烛一样映照着天空,勾勒出泰山顶上的一幅雪夜美景。又如“半山居雾若带然”,写山间环绕的云雾如飘带一般朦胧、柔美。“居雾”强调了云雾的停滞状态,烘托了一种宁静、迷离的气氛。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登泰山记,姚鼐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姚鼐《登泰山记》教学评析原文赏析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