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教师学生公务员学习进修工作资料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哲士网 >> 资料 >> 小学 >> 六年级第一学期 >> 语文六年级第一学期教学实录 >> 正文

 

支玉恒教学实录——《飞夺泸定桥》(第三课时) -课件 教案 论文 实录 说课 反思

【第三课时】第一部分

  师:刚才一个同学把桥的那部分课文读了,大家再打开书。作者写桥这一部分和第一自然段写的那一句话中的半句话比一下,那个叫……
  生:略写。
  师:叫概括介绍,只有这一座桥,什么桥?铁索。简单不简单?
  生:简单。
  师:而这儿就介绍得详细了,这叫具体描述。你要想把文章写得内容丰富、生动、形象,就得用具体描述的办法了。你看怎么写的:讲了桥的情况一共几根铁链啦,用什么做栏等等,还用了一个比喻句,里面还有一个字用得妙呢!你们看出来没有?哪个字呀?
  生:“荡秋千”的“荡”字。
  师:不是。
  生:“算是栏”的“算”。
  师:对了。“算”字为什么用得好?
  生:因为没有真正的桥栏,用几根铁链做桥栏,用一个比喻句说”算“是栏。
  师:你的理解是对的,但是你说比喻句是不对的。本来它不是桥栏,就拿它当个桥栏吧,怎么样呀?就“算”是个桥栏吧!实际上它称得起是栏吗?
  生:称不起。
  师:这个字用得好不好?
  生:好。
  师:你再看水,写得更好。谁来读?(学生读有关课文)
  师:写得好不好?谁说好?为什么好?
  生:因为这一段话写的河水既有颜色又有声音。
  师:水声。还有什么?
  生:还有颜色。
  师:水色。
  生:还有它的……那个……
  师:那是水什么?说不上来了?
  生:水的气势。
  师:对!再简单一些。
  生:水势。
  师:对水声、水色、水势,写得好不好啊?
  生:好。
  师:水声是什么呀?用了什么词?
  生:震耳欲聋。
  师:什么叫震耳欲聋?
  生:就是声音很大,快把耳朵震聋了。
  师:你从哪儿看出是“快把”耳朵震聋了?
  生:就是从“欲”字看出。
  师:对了。“欲”是不是“就要”的意思?
  生:是。
  师:他讲得很对。请坐。水色是什么色的?大家说吧!
  生:红褐色的。
  师:那说清清的河水不行吗?为什么要说红褐色的?
  生:说红褐色显出泸定河水险。那个水色……
  师:他知道那个意思,就是着急了表达不出来。你听听别人怎么说。
  生:我想,上游象瀑布似的水把泥土带下来,所以是红褐色的。
  师:是不是河水流得快,卷起了泥沙,显出红褐色了?
  生:是。
  师:虽然是,但不是主要原因,根本的原因是因为它本来就是红褐色的。(生笑)然后我问你为什么它是红褐色的?才是你们说的那些答案。不能说为了写天险,把原不是红褐色的非要写成红褐色的。行不行?
  生:不行。
  师:红褐色的水确实非常险要。那么再看,他写水势写得更好了,里面有用得好的词,勾一勾,看哪个词用得好?
  生:“飞溅起一丈多高的浪花。”
  师:这个词这么大?就要一个词。
  生:“飞溅”。
  师:对。还有吗?
  生:“倾泻”。
  师:什么叫倾泻?
  生:倾泻就是倒下来的意思。
  师:水简直不是流的,而是哗哗倒下来的。这个水大不大?还有什么词?
  生:还有“心惊胆寒”。
  师:这是给人的感觉。使人非常怎么样?
  生:害怕。
  师:对。还有什么词。
  生:还有“冲”。
  师:对。还有什么?这几个词用得好。把任何一个换成别的就不行了。这水多凶呀!要是换成这样,这水一下子就“软乎”了:“红褐色的河水从上游山峡中流出来,流到岩石上,溅起了浪花。”这水还有劲吗?
  生:没劲了。
  师:所以这些词用得好。我们要学习作者用词用得准确,一字字地琢磨。王安石写“春风又绿江南岸”,那个“绿”不是十易其稿吗?换了十次才定下来用“绿”字。我们以后写文章也要这样。讲究“炼字”的功夫。那么大家再看,这样的河,这样的桥,这样的水,这样的岸,两岸不仅是高山峻岭而且那个城正堵着头,真是一、夫、当、关…
  生:(接)万、夫、莫、开。
  师:所以敌人凭借着天险,认为红军怎么样?
  生:过不来。
  师:所以它们疯狂地喊:“你们飞过来吧!”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生:说明敌人非常猖狂。认为我军从上根本过不去,除非长翅膀才能飞过去。
  师:是这个意思不是?
  生:是。
  师。你看敌人多狂呀!我们的战士们飞过去没有?
  生:飞过去了。
  师:真飞过去了!下面文章是不是就要写怎么样飞?就是怎么夺?好。下面这两段你们自己来读。刚才我看你们能从文中知道自己要学什么。这回我就放心了。你们自己读吧,读完了把你们的学习体会汇报给我。下面的七、八自然段自己看。(巡视)
  师:谁第一个汇报?
  生:我有两个问题……
  师:不是问题是收获。
  生:是两个收获。第一个就是看到了红四团在攻天险泸定桥时英勇奋战的精神。第二个是22个英雄冲上泸定时一系列的动词:“拿、背、带、冒、攀、冲”,写得非常好。
  师:谁跟她有同样的感觉?这几个词用得是不错,咱们读一读吧!谁来读?要读得有劲。
  生:“二连担任突击队,22位英雄拿着冲锋枪、短枪,背着马刀,带着手榴弹,冒着敌人密集的枪弹,攀着铁链,向对岸冲去。”
  师:(范读)“二连担任突击队,22位英雄拿着冲锋枪、短枪,背着马刀,带着手榴弹,冒着敌人密集的枪弹,攀着铁链,向对岸冲去。”同学们练习练习。大声读,速度快些。
  生:(各自朗读)
  师:速度快些。你读,要读出紧张的气氛。
  生:“二连担任突击队,22位英雄拿着冲锋枪、短枪,背着马刀,带着手榴弹,冒着敌人密集的枪弹,攀着铁链,向对岸冲去。”
  师:嗯,不错。你们看这几个词用得多好。哪个都不能换,你们信不信?咱们试试。你看,把“拿着冲锋枪”换成“端”着冲锋枪。行不行?
  生:不行。
  师:冲锋枪能不能说端着?
  生:能。
  师:但是在这里能不能端?
  生:不能。
  师:为什么不能端?
  生:端的话就会掉下去了。
  师:要是两手端着冲锋枪,这脚底下在铁链上怎么走哇?(稍加演示)
  生:(笑)不能走。
  师:所以不合适,那么咱们干脆说:“挎着冲锋枪”,行不行?
  生:不行。那还打不打了!
  师:为什么不行?
  生:因为这时候敌人的机枪还在打,我们还得用冲锋枪还击呢。
  师:对。一边攀铁链往前走,一边还得打呢。所以“挎”上也不行。能不能换?谁能换试试。你能换?换换试试。。
  生:“握着冲锋枪”。
  师:“握着冲锋枪”有劲没了?
  生:没劲了。
  师:你能换?
  生:改成“带着冲锋枪”。
  师:就和你们带着书包上学一样?不行。还是不能换。咱们再看这个,“背着马刀”刚才说“拿”字很好,这里也用”拿“行吗?
  生:不行。
  师:为什么?
  生:要是一手拿着冲锋枪,一手拿着马刀,也会掉下去了。
  师:也是两手腾不开了。还有一个原因呢?
  生:冲锋枪可以还击,现在对面没有敌人,马刀用不上。
  师:到什么时候才用那个马刀呢?
  生:冲到对岸。
  师:对,和敌人面对面的时候,枪不能打了,才“大刀向敌人的头上砍去!”所以现在只好背着,备用。再看下面。“带着手榴弹”,要是说“握着”,不行,“背着”不行,“拿着”?也不行。就得用“带”,因为“带”比“背”方便,用的时候一抽就出来了。再看“冒着敌人密集的枪弹。”有的换没有?
  生:换成“顶”。
  师:换成顶还凑合。也只能换这一个,别的也不能换。再看“攀着铁链”,说成“扶着铁链”行不行?
  生:不行。
  师:“攀”字表现了艰难。也许有时候脚底一蹬空,还要再拽上来,有这样的情况没有?
  生:有。
  师:所以“攀”字也用得特别好。“向对岸冲去”,这个”冲”表示什么意思?
  生:快。
  师:又快而且坚决不后退,一直往前冲的意思。刚才有的同学说这儿不能用“冲”;认为攀着铁链摇摇晃晃的,走不快怎么能冲呀?(指提问学生)你现在怎么看?
  生:嗯,那个……它吧,(生笑)虽然他是攀着铁链,可是他非常的……
  师:这个“冲”在这儿是重点表现速度快?还是表现决心大?
  生:决心大。
  师:对了。当然那速度也是不慢的。虽然比不了走在平板上快,但是对这种艰险的情况来说,这个速度已经怎么样?
  生:够快了。◆
【第三课时】第二部分

  师:对。所以说“冲”完全可以。你看这词用得好不好?大家这个收获是好的,还有什么收获?
  生:我还能学到这两节的写法,它是点面结合的写法。
  师:啊,点面结合。讲讲点在哪儿,面在哪儿?
  生:面就是后面:“吹起冲锋号,所有的武器一起开火,枪炮声、喊杀声,霎时间震动山谷。”这就是“面”。
  师:那“点”呢?
  生:“点”是:“二连担任突击队,22位英雄拿着冲锋枪、短枪背着马刀带着手榴弹,冒着敌人密集的枪弹,攀着铁链向对岸冲去。”……
  师:到后一段完全都是,对吧?他讲得对不对?
  生:对。
  师:也可以叫做“点”上和“面”上分开来写,重点来写点上的。这样安排材料详略分明。重点写突击队那22位英雌,把面上的情况大致一介绍,重点描写冲的这些战士们。这个收获也挺好。
  生:我觉得这里的写法也不错:“红四团马上发起总攻。”这句话是总述句,剩下的是分述句。
  师:到哪儿是分述?分述了几方面?
  生:分述了:团长和政委指挥战斗。
  师:这是一方面。
  生:二连……
  师:二连突击队。这又是一方面,是吧?一开始那是总述:“红四团马上发起总攻”写的是整个团的情况。然后分开写团长和政委怎么样,号手怎么样,下面紧跟着写它的重点:突击队怎么样。
  生:这篇文章写得能吸引人。
  师:怎么就吸引人了?
  生:它开始时写22位英雄拿着各种武器“向对岸冲去”时就比较艰难,后来到突击队“冲到头”人们就有点放心了,差不多快过去了。可是又写了“敌人忽然放起火来”又来了一个困难,这样更能吸引人。
  师:嗯,对,这样能使文章跌宕起伏。你这个读者的心刚松了一点,作者又给你绷紧了;绷得时间太长,怕你太紧张,气氛又缓和了一些;你刚要放心,那儿又绷紧了,老是吸引着你把它看到底。对,还有什么收获?
  生:第七自然段的第一句话:“红四团马上发起总攻”和第八自然段最后一句话,“红四团勇
  敢地夺下了沪定,取得了长征中又一次决定性的胜利。”我觉得这两句前后照应。前一句是总述句,最后一句是总结句。
  师:说得真好,它跟咱们刚才说的“困难”“克服”相似,先总起,然后叙述过程,最后再总结一下。其实咱们平常作文写活动、写竞赛、写劳动等等,这个方法都能用上。比如下次老师出了作文题《一次卫生清扫》。你就可以先总起,总的叙述全班同学的劳动情况;然后分开写这个小胖子怎么样,这个小个子怎么样,这个小伙子怎么样……写几个先进的典型;最后又总地说我们全班在这次劳动中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最后得到了什么成果。这样写起来有头有绪有条有理,叫人看得非常清楚。以后你们可以这样写。还有没有收获了?……大家说的把我要说的都说了。说得非常好。这里边有几个词,咱们再研究研究吧。有一个“千钧一发”是什么意思?谁起来咬咬文,嚼嚼字?
  生:“钧”是古代的一个计量单位。一钧等于30斤,千钧一发就是把一千个30斤的重量挂在一根头发丝上,比喻非常危急。
  师:说得很对。但是有一个缺点:完全是照字典上念下来的,但也说明他很用心地看了字典了,以后要活记。比如:那“钧”是什么意思?噢,吊在一根头发上……情况特别危急……这段课文中还有个“奋不顾身”,什么意思?
  生:奋不顾身就是奋勇向前,不顾自己的生命危险。
  师:哪儿表示出生命危险来了。
  生:箭一般地穿过熊熊大火……。
  师:不是。我问你这个词本身,不是让你咬文嚼字吗?是哪个字呀?
  生:奋。
  师:奋?
  生:顾。
  师:顾?
  生:身。
  师:对了。“身”是指个人的身体嘛,代表个人的危险或安全。顾不上个人有多少危险都要奋勇向前,就是这个意思。课文中说敌人怎么逃跑的?
  生:狼狈地逃跑。
  师:谁能讲讲这个“狼狈”是什么意思?
  生:是一种动物,前腿特别短老得爬在狼的背上行动。(笑)
  师:啊!敌人有的前腿长有的后腿长,互相背着就跑了?(大笑)
  生:它是指敌人惨败后的样子?
  师:什么样子?
  生:就是逃跑的样子。
  师:怎么逃跑?
  生:狼狈地逃跑?
  师:什么叫狼狈?(生笑)
  生:狼狈就是敌人仓惶逃走的样子。
  师:怎么叫仓惶?
  生:仓惶就是……(答不上来)
  师:采用具体描述的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具体描述一下,我现在概括介绍:敌人狼狈逃跑了。你来具体描述敌人逃跑的样子,这不就解决了吗?
  生:敌人有的带着伤,一瘸一拐地逃跑了;有的串通一起,没精打采地逃跑了。
  师:嗯。想想电影上。
  生:敌人死的死伤的伤,有的腿折了,有的胳膊断了,有的你扶我搀地走,什么也不顾了,光想逃命了。
  师:对。想想那个样子:歪戴着帽子,丢盔弃甲,枪支也不全了,衣裳也裂开了,那儿破个口子,这儿贴块膏药,就这么跑了。这就是用描述的办法来理解词语。咱们理解词语不是有个结合上下文的方法吗?有时碰到一个词语不好理解,想不起来,你就给它描述。你把这个词放到语言环境中去,想一想那个情景,你自己就了解了。还有最后那句“决定性的胜利”。刚才有位同学问:“取得长征中又一次决定性胜利”,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谁能讲?
  生:“决定性”就是十分关键的意思,非常紧要,如果稍微一使劲,就可能失败了。如果稍微一使劲就可能胜利了。
  师:意思讲出来了。好。你再说说。
  生:“决定性”我觉得就是在长征中最重要的。
  师:嗯,这个作用是够重要的。
  生:要是夺到泸定就决定了长征的胜败。
  师:意思对了。但是你听你这句话有毛病没有?“如果这个夺下来了就能决定长征的胜败。”是决定了胜了,还是决定了败了?(笑)
  生:决定了长征的胜利。
  师:对。这件事如果办成了,那么和它相关的那个更大的事情就有成功的希望;这件事如果办不成,和它相关的那件更大的事情,也许就有失败的危险。那么这件事情就叫关键的一件事。它要是取得了胜利就是决定性的胜利。泸定夺下来了,就决定长征能够继续勇往直前;如果它要夺不下来,还需要费一番周折,这就叫“决定性”的。咱们课文就学到这儿了。下面咱们总结一下这篇文章,谁来总结呀?你们自己。(挂小黑板)谁来读一下?
  生:(读)学习总结。1、你怎么认识本课的结构和重点?2、你今后的作文怎样才能写得又具体又生动?3、学了课文,你在思想上有什么收获?4、你还有什么想法和疑问?
  师:需要考虑一下吗?好,想一想。然后咱们一块来总结今天的学习。欢迎成套地说,也鼓励想多少,说多少。
  生⑴:课文按地点的转移写的。先写夺泸定桥前的路上,然后再写夺泸定桥,更重点是写夺泸定
  生⑵:我认为这篇文章是抓住经过和结果来的,重点是写经过。今后我写作文的时候,我要注意写作文要有详有略,还应当选择运用些动词、形容词。
  生⑶:这篇课文是一篇叙事文,它有着事情的时间、地点及起因、经过、结果。文章在交代时间、地点、和历史条件的时候,都很简单。写经过的时候,文章写得很详细。在结构上运用了“总——分——总”的写法,和地点的转移,同时还运用了许多形容词和一些动词,写得非常生动。课文最后还做了必要的交代,使文章前后呼应。
  这些写法在我们以后的作文中都应当运用上。
  生⑷:我觉得这篇课文是按事情发展的结构来写的。
  师:按事情发展的顺序。
  生:它的重点就是写夺泸定的那一段。我今后写作文要有详有略,还要点面结合。用一些关键的动词和形容词。
  师:刚才同学们偏重于说这一课的结构与重点。大家都说,夺的经过,是作为重点写的。什么结构呢?如果现在我让你们分段,能不能分?
  生:(齐)能。
  师:谁还觉得分段有些困难?(学生表示没有问题)都很相信自己没有问题了吗?那我也相信你们。咱们就不去分段了。下去自己去分,然后互相交流一下,看分得对不对。同学们互相解释一下,我估计大家是能分准确的。那么学了课文你在思想上有什么收获呢?
  生⑸:学了课文,我觉得我们应当学习解放军战士,勇往直前,不顾个人安危……
  师:你这次发言就没有好好学习红军那种精神。你要是学习了就不会这样胆小不敢说话了。现在马上就学!(笑声)
  生:(提高声音)应该学习解放军叔叔……
  师:是红军。
  生:应该学习红军叔叔不顾生命危险,为了战斗的胜利,不怕牺牲,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
  生⑹:我们要学习解放军叔叔,不怕牺牲,勇往直前,不怕困难,克服困难的革命精神。
  师:说得好。就是名称弄错了。很多同学犯这个毛病,谁能解释一下,为什么得说“红军”,而不能说是“解放军”?
  生⑺:因为我们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前身是红军,在解放前夕,也就是四十年代正式改名叫中国人民解放军。在这之前我军最早称作红军。所以在红军时期我军不可能叫解放军,只能叫红军。
  师:你说四十年代开始叫解放军,我问你:1945年以前叫什么军?
  生:八路军和新四军。
  师:那为什么不叫解放军?你不是说到四十年代就叫解放军了吗?
  生:解放战争时期叫解放军。
  师:这就准确了。从解放战争开始,才叫解放军。这里写时是抗日战争前夕的事,怎么能叫解放军呢?应该叫什么?
  生:红军。
  师:弄清楚了吗?还有什么疑问吗?
  生⑻:课文的第五段,我们的战士高声答话“是碰上红军撤下来的。”我觉得这儿应该写成“碰上共军撤下来的。”如果说碰上“红军”撤下来的,对岸的敌人就会起疑。
  师:他说得对,课文这里有点毛病。—一“碰上红军撤下来的!“这是学谁说话呀?
  生:兵。
  师:对。是以敌人的身份来说话。那么敌人会不会说红军是红军呢?
  生:不会。
  :一般他们叫红军是什么军?
  生:共军。
  师:对。这是课文的一个疏忽。谁还有话要说?
  生⑼:课文一开始就说下着雨,怎么在雨中还点着火把呀?
  师:那阵不下了。(生笑)后来又下起来了,那不就不能点了吗?(生笑)
  生⑽:“夺桥”是由6、7、8节写的,第6节只写了桥的险和大渡河水的样子,没有写“夺”呀?
  师:你认为第6节不应该归在“夺桥”里边?是吗?刚才课间有一个同学和我讨论这个问题了。也认为这段不能算在“夺”里。我给他解答了这个问题。(指这个学生)你给她解释一下吧。
  生⑾:因为红军看见桥,就给下面的夺开了头……
  师:对。引起了下文。看见了,敌人又在对岸疯狂地喊,紧接着我们就飞过去了。要是归在上边和敌人赛跑更不行了。要把它单算一段,它又没有独立成段的资格。
  师:下面给大家布置一个作业,你们知道了今后写作文怎样才能又具体又生动。刚才说用这些词,用那些词,要进行具体的描述。回去自己写一篇观察练笔,题目是(板书)《夺桥英雄素描》。素描就是让你很朴素地——咱们就先这样解释吧——很朴素地进行描写。用具体描述写出夺桥英雄的形象,照哪儿写呢?打开课文看彩图。正好是飞夺泸定。那里边了几个英雄,你选一两个你觉得最带劲的来写。看看今天咱们学的能不能用上。好不好?
  生:好。(下课铃响)
  师:好。下课,同学们再见!

  板书全样:
        (起因)     (经过)     (结果)
        北上抗日————飞夺泸定————奔赴前线
      注:本板书是借用上课初始板书的课题(黑体字)展开的。 ◆

来源:中国哲士网

学校教育教学 六上教学实录教师备课考试,试卷试题 公务员考试,大学生就业

各类 支玉恒教学实录——《飞夺泸定桥》(第三课时) -课件 教案 论文 实录 说课 反思,教学资料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少年闰土》教学实录 -课件 教案 论…
    《老人与海鸥》课堂实录之二 -课件 教…
    六上《习作八》教学实录及评析 -课件…
    《月光曲》课堂实录 -课件 教案 论文…
    感受毁灭,珍爱拥有──《伯牙绝弦》…
    《伯牙绝弦》教学实录 -课件 教案 论…
    《最后一头战象》第二课时课堂实录 -…
    《老人与海鸥》教学实录 -课件 教案 …
    《综合性学习:轻叩诗歌的大门》议课…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第二课时教学实…
    《詹天佑》教学实录及评析 -课件 教案…
    支玉恒教学实录——《飞夺泸定桥》(…
    《詹天佑》第一课时课堂实录及评价 -…
    《大瀑布的葬礼》课堂实录与点评 -课…
    《大瀑布的葬礼》教学实录 -课件 教案…
    《只有一个地球》课堂实录1 -课件 教…
    《只有一个地球》课堂实录 -课件 教案…
    《辩论:讲诚信与善意的谎言》课堂实…
    《唯一的听众》教学实录与评析 -课件…
    《穷人》第二课时教学实录 -课件 教案…
    《穷人》教学实录 -课件 教案 论文 实…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第二课时教学实…
    《怀念母亲》教学实录 -课件 教案 论…
    《山中访友》教学实录 -课件 教案 论…
    《詹天佑》教学实录3 -课件 教案 论文…
    《詹天佑》教学实录1 -课件 教案 论文…
    《詹天佑》课堂实录 -课件 教案 论文…
    《索溪峪的“野”》第二课时教学实录…
    《索溪峪的“野”》课堂实录 -课件 教…
    《草虫的村落》教学实录 -课件 教案 …
    感悟体验 情感共鸣──《山雨》教学…
    《山雨》课堂实录及点评 -课件 教案 …
    《这片土地是神圣的》教学实录 -课件…
    《山中访友》课堂教学实录 -课件 教案…
    《山雨》课堂实录 -课件 教案 论文 实…
    王崧舟教学实录:《只有一个地球》 -…
    王菘舟《只有一个地球》课堂实录 -课…
    闫学教学实录——《伯牙绝弦》 -课件…
    支玉恒教学实录——《月光曲》4 -课件…
    支玉恒教学实录——《月光曲》3 -课件…
    支玉恒教学实录——《月光曲》2 -课件…
    支玉恒教学实录——《月光曲》1 -课件…
    支玉恒教学实录——《学弈》 -课件 教…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一课时教学…
    支玉恒教学实录——《飞夺泸定桥》(…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