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1月24日发表于《中学生学习报》之《物理周刊》九年级人教版030期
《声现象》新题型赏析
陕西 李参军
例1、假如声速变为0.1m/s,会出现什么现象?请你结合所学知识,再加上你的丰富想象,写出两个合理的场景。
解析:通常情况下的声速为340m/s,若变为0.1m/s,其大小为原来的 ,这样慢的速度,会使生活中的许多声现象发生很大的变化。比如:上课时,老师讲课的声音,坐在后排的同学要经过大约2min的时间才能听到;在公路上,还没听到汽车的鸣笛声,汽车已经到了跟前;当一个同学和你相距一段距离时,叫一声还没有亲自跑过去方便快速;百米赛跑时,运动员已经跑到终点,终点的记时员还没有听到枪声;……
答题时,以上情况任选两个即可,老师更相信你会有更多合理的奇思妙想。
近年来,有很多这类“假如”型的题目出现。所以,在细心观察以外,同学们更应学会积极思考,多做一些想象题(比如:假如没有重力会发生什么?假如没有摩擦力会出现什么情况?),以提高自己的想象能力。
例2、蝙蝠的特殊技能历来容易引起人们的兴趣。在漆黑的夜晚,蝙蝠以其灵巧的动作极其准确地捕食蚊蝇或躲避障碍物。有人作过统计,它15min可以抓到220只苍蝇。蝙蝠为什么能在黑暗中捉到昆虫?科学家研究发现,可能与蝙蝠的眼、耳、口有关。并做了如下有趣的实验:
1、在房间里布满铁丝网,有的网孔比蝙蝠展开的翅膀还小。把蝙蝠的双眼蒙住,发现它竟能飞行自如,穿来穿去地捕捉昆虫。
2、单把蝙蝠的耳朵堵上,再让它穿网捕食,发现它不时撞在网上甚至撞在低上,像“瞎子”一样。
3、单用棉球把蝙蝠的嘴堵上,再让它穿网捕食,情况同2。
根据实验回答问题:
a、 实验1说明了什么?
b、 实验2说明了什么?
c、 实验3说明了什么?
总之,蝙蝠发现目标、确定飞行方向靠的是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解析:本题研究的是蝙蝠是靠眼、耳、口中的哪些器官来辨别方向、穿网捕食的,实验的思路是排除法(实际上也就是我们常见的控制变量法)。
由实验1可知蝙蝠的捕食本领与眼睛无关,因此后面的实验就不需要蒙眼了;实验2说明了蝙蝠的捕食本领与耳朵有关;实验3说明了蝙蝠的捕食本领与口有关。总之,蝙蝠是靠口发出超声波并靠耳朵来接收超声波从而辨别方向并捕食的,蝙蝠的眼睛几乎是瞎的。科学研究发现:蝙蝠的超声定位系统大大优于现代的无线电定位器,大自然的造化巧夺天工,真是令人叹为观止!
近年来,中考试题中像这样的探究型试题越来越多,而本题又是物理和生物以及现代仿生学的结合,这类题目必然会成为以后命题的亮点。
例3、先阅读下面短文:
气温影响空气的密度,气温高,空气的密度小,声速大。因而声速与气温有关。由此出现声音不一定由声源沿直线传播的情况。晴天的中午,地表迅速升温,地表附近的气温较上层的气温高,声音在地表附近的传播较上层快,于是地面的声源发出的声音向四周传播时会向上拐弯,拐到温度低、密度大的上方传播。
根据短文回答下列问题:
a、由所给材料知,声音在空气中传播时,爱走温度___________、密度___________的路径。
b、“苏姑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说的是:在清冷的深夜苏姑城外寒山寺的钟声因传播路径向_______拐弯而传播到几里外的枫桥边。
c、赤日炎炎,在沙漠中即使相距不太远的人也难以听到对方的叫喊,其中一个主要的原因是声音传播时向_______拐弯。
解析:由阅读材料可知:声音会向温度低、密度大的方向传播,因为这里的声速大。这样就不难得出本题的答案:a、声音在空气中传播时,爱走温度低、密度大路径;b、因为清冷的深夜苏姑城外地表气温低、密度大,所以声音会向下拐弯沿地表一直向很远的地方传播;c、赤日炎炎下,沙子的温度较高,所以声音会向上拐弯,拐到温度低、密度大的上方传播。
这是一个阅读理解题,是近年来的一类新题,主要考查大家的自学能力,要特别重视。其实,做这类题并不难,关键是要先认真阅读原文,搞清文章中所讲的问题,然后再结合原文回答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