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听了两位语文教师各自执教的《富饶的西沙群岛》(人教版第五册、上海S版第六册)一课,两种不同的教法引起了我的思索。
一、A教师的课堂教学简介
第一步:分组研读课文。
老师让学生自由分组,分成“海水研究小组”“海底研究小组”“海滩研究小组”“海鸟研究小组”,然后各组分别研读第二、三、四、五自然段中的相应一个自然段,要求是:认真地读一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第二步:汇报研读成果。
生:我们“海水研究小组”知道了西沙群岛的海水是五光十色、异常美丽的。
生:我们知道了西沙群岛海底的海产很多,有珊瑚,有海参,有大龙虾,还有鱼。
生:我补充一点,那儿的鱼各种各样,多得数也数不清。
师:那么多海产呀,你就挑一种你喜欢的海产,认真地读一读描写它的句子,然后,读给你的好朋友听吧。
生:我们“海滩研究小组”知道了西沙群岛的海滩上有美丽的贝壳、有趣的海龟。
……
同学们争先恐后地说着自己的研读成果,教师不停地表扬着。教室里气氛热烈。
第三步:朗读课文。
学生挑选自己喜欢的一段课文美美地读一读。
二、B教师的课堂教学简介
第一步:师生研读第四自然段。
教师让学生在“贝壳”和“海龟”中选择一种,研读相关段落,要求是:你是从哪些词语中读懂“贝壳”或“海龟”的特点的?圈圈画画重要词语。
第二步:组织汇报交流。(以“贝壳”这部分的交流活动为例)
教师抓住学生汇报中提到的“颜色不一”“形状多样”“千奇百怪”“无所不有”等词语,要求学生结合看图自由想象,进行句式训练:
贝壳大小不一,大的( ),小的( )。
贝壳形状多样,有的( ),有的( ),有的( )。 贝壳颜色不一,有( ),有( ),有( )。
西沙群岛的贝壳真是( )、( )!
第三步:自主研读第三自然段。
教师指导学生运用圈圈画画重要词语的方法自主研读第三自然段,然后组织学生开展口语表达活动:为海产品做代言人,看看谁介绍得准确、有趣。学生兴致盎然地投入到活动中。一会儿,一场别开生面的海产品自我介绍会拉开了序幕:珊瑚:大家好,我是海底的美丽公主──珊瑚,我和我的姐妹们形态各异,美丽多姿。你看,我们的样子像不像一朵朵盛开的鲜花?
海参:(慢条斯理地)你们好,我是海参,在海底,我们的家族成员可多了,我们经常懒洋洋地蠕动着,大家都叫我们“海底老人”。
大龙虾:(粗声粗气地)我是大龙虾,是海底的治安管理员,坏家伙们看见我一身厚厚的铠甲、一对威武的大钳子就吓得逃走了。大家以后有什么麻烦,就来找我,我一定帮忙。
鱼:我们鱼儿家族遍布海底的各个角落,兄弟姐妹多得数也数不清。我们被称为“海底时装模特队”。你瞧,我们每天都穿着漂亮的衣服在海底作巡回演出呢! 三、思考
表面上看,A教师在这堂课里“轻松解决”了四个自然段的教学任务,而B教师只完成了A教师的一半。但是,从教学实效上看B教师的课更为扎实有效,学生的收获会更大。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富饶的西沙群岛》语言十分优美,可以作为学生语言积累的好素材。
A教师却忽视了语文课姓“语”的特性,将语文课上成了“观光课”“旅游课”,以为学生对语言有所感悟就船到码头了,语言的学习只停留在表层。B教师抓住了“语言”这根语文课的命脉,先扶着学生学习语言,再放手让学生学习语言。特别是,“海产品自我介绍”的活动设计非常巧妙──学生非常喜欢这种活动,激发了学生学习语言的积极性。学生要做海产品的代言人,就必须理解描写海产品特点的词语,再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这样,学生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过程也非常到位,这才是真正的语文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