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组图]以色列概况
|
[国名] |
以色列国 (The State of Israel) |
|
[国旗] |
呈长方形,长与宽之比约为3∶2。旗地为白色,上下各有一条蓝色宽带。蓝白两色来自犹太教徒祈祷时用的披肩的颜色。白色旗面正中,是一个蓝色的六角星,这是古以色列国王大卫王之星,象征国家的权力。 |
|
[国徽] |
为长方形盾徽。蓝色盾面上有一个七杈烛台,据记载此烛台为耶路撒冷圣殿中点燃祭坛的物件。烛台两旁饰以橄榄枝,象征犹太人对和平的渴望。烛台下方用希伯莱文写着“以色列国”。 |
|
[国歌] |
《希望之歌》 |
|
[独立日] |
5月14日(1948年)。以色列于1948年5月14日宣布独立。以色列虽然在日常生活中采用公历,但是民族节日均采用犹太历。因此,每年的独立日不一定是公历的5月14日。 |
|
[国庆日] |
5月14日(1948年) |
|
[政府] |
本届政府于2006年5月4日成立,由前进党、工党、沙斯党和养老金领取者党联合组成。新政府共有25名成员,其中前进党包揽外交、财政、内政、司法等11个重要部门,工党获得国防、教育等7个部长职位,沙斯党获工贸、通讯等4个部长职位,养老金领取者党获两职。执政联盟在议会120个席位中占67席。 2009年3月31日,利库德集团主席内塔尼亚胡在国会正式宣誓就职,由他主导的联合政府由5政党组成,其中仅工党来自左翼阵营。>>>详细 |
|
[司法机构] |
最高法院、地区法院和基层法院三级制组织系统,此外还有专项法庭、宗教法院和劳资法院。最高法院院长阿哈龙·巴拉克(HARON BARAK)。 |
|
[政党] |
以色列政党繁杂,有20多个政党,且不断变化。主要有:(1)前进党(KADIMA):2005年11月由沙龙组建,成员大多来自原利库德集团。党主席为埃胡德·奥尔默特。该党主张推进以巴和平进程,划定以巴永久边界,并确保犹太人在以色列的多数地位。该党接受与巴方的和平谈判,但在和谈不果的情况下,准备采取单方面行动从西岸大部分地区撤出、保留在西岸的大型定居点、加快隔离墙建设并以此单方面划定以巴边界。在经济和社会问题上,该党奉行在自由经济政策的基础上兼顾社会公正的中间路线。(2)以色列工党(ISRAEL LABOUR PARTY):1930年成立。1948-1977年执政,1984年后多次同利库德集团联合执政。2005年1月,工党与利库德集团、圣经犹太教联盟组成执政联盟,工党在新政府内获得8个部长职位。11月,阿米尔·佩雷兹(AMIR PERETZ)击败工党元老佩雷斯当选党主席,随即宣布工党退出联合政府,导致沙龙联合政府倒台。12月,佩雷斯退出工党,并加入前进党。在本届议会中有19席。工党在以巴问题上立场温和。在社会领域,工党主张社会公正和平等,实现宗教与世俗、东方犹太人与西方犹太人、以色列犹太人与阿拉伯等少数民族之间的和解与融合。(3)利库德集团 (LIKUD):1973年 9月由加哈尔集团、自由中心、拉姆党、人民党、国土完整运动等党联合组成。1977年和1981年两次大选获胜执政;1984年和1988年两次同工党组成联合政府。1990年 6月与其它一些宗教党组成新政府。1992年大选失利后成为在野党。1999年10月沙龙当选利库德集团主席,并于2001年2月当选总理。2003年1月,利库德集团在提前举行的第十六届议会选举中获38席,沙龙连任总理。2005年8月,沙龙强力推行“脱离计划”,造成党内分裂,沙龙带领一批支持者于11月退出利库德,另组前进党,使利库德集团力量受到严重削弱。12月,内塔尼亚胡当选利库德集团主席。在本届议会中有12席。利库德集团奉行“以安全换和平”政策,在以巴问题上立场强硬。但由于受到国内外的巨大压力,该党政策也在作适当调整。经济方面,该党主张建立自由市场经济,积极推行私有化经济政策,以期加速经济发展。(4)沙斯党(SHAS):1984年成立的代表东方犹太人的正教派犹太人政党。主席为埃利亚胡·伊沙依(ELIYAHU YISHAI)。该党主要关心本党及其选民在宗教、社会及经济方面的利益,在以巴冲突等问题上立场较温和、灵活。在宗教上持正统派的立场。1984~1998年一直参加联合政府。在1999年大选中获17席,并参加工党执政联盟。2001年3月,加入利库德集团和工党组成的民族团结政府。2003年大选中获11席。本届议会中有12席。(5)“我们的家园以色列”(ISRAEL BEITEINU):1999年成立的右翼政党,主要支持者是来自前苏联的犹太移民,主席为阿维格多·利伯曼(AVIGDOR LIEBERMAN)。在1999年第十五届议会选举中获4席,2001年加入全国联盟并进入联合政府。2003年在第十六届议会选举中,全国联盟获7席,再次进入联合政府。后因反对“脱离计划”退出联合政府。本届议会选举前脱离全国联盟独立参选,获11席。该党以其在以巴问题上的极右强硬立场而著称,认为以籍阿拉伯人口上升威胁以作为犹太国家的属性,主张鼓励更多犹太人移居以色列,同时敦促以籍阿拉伯人迁往巴勒斯坦控制区或其它阿拉伯国家。在社会经济领域,主张私有化,打击腐败,重视犹太文化教育。(6)全国联盟党(NATIONAL UNION):1988年由退役将军雷哈瓦姆?泽维组建的极端保守右翼政党。1999年选举前雷哈瓦姆·泽维组建了新党全国联盟党,获4席。2001年10月,时任旅游部长的泽维被巴人在耶路撒冷谋杀,由该党议员本尼·埃龙(BINYAMIN ELON)接任旅游部长和该党主席。2003年1月大选中获7席。2006年3月与全国宗教党联合参选,获9席。该党政治立场极端强硬,反对通过政治谈判解决中东问题。主张实行自由经济,减少政府干预,支持政治与宗教分离。(7)全国宗教党(NATIONAL RELIGIOUS PARTY):1956年由精神中心党和中心工人党合并而成。曾多次参加以工党为主的联合政府。1992年大选后,作为反对党和利库德集团一起不断对工党左翼执政政府提出不信任案。该党政治立场强硬,反对建立巴国或巴实体,反对任何领土让步和迁移犹太定居点。与全国联盟党联合参选本届议会,获9席。主席埃菲·埃坦姆(EFFIE EITAM)。(8)退休金领取者党(GIL PENSIONERS PARTY):2006年初成立,在议会选举中获7个席位,党主席为拉菲·埃坦(RAFI EITAN)。该党主要关注社会经济问题,特别是退休人员的福利问题。该党在以巴问题上支持前进党相关主张,并与前进党达成在议会投票统一立场的协议。 |
|
[军事] |
国防军正式建于1948年5月26日,其前身是二次大战中的“犹太旅”和“犹太突击队”。最高军事决策机构为国防委员会,由总统、总理以及国防、外交、内政、财政、运输、通讯部长和总参谋长组成,总理任主席兼武装部队最高统帅。战时成立以总理为首的战时内阁。国防部是最高军事指挥机构,国防部长行使总司令职权。总参谋长负责训练和作战指挥。实行义务兵役制,年满18岁男子服役3年,女子2年。此外,所有55岁以下男公民和24岁以下女公民每年必须服役45-60天。现役部队18.7万人,紧急时可动员63.1万人。陆军14.1万人,动员后可达52.1万人,编成3个军区,15个师(3个现役重型装甲师,9个预备役装甲师和3个边防守备师)和18个现役及预备役独立旅。空军 3.65万人,动员后可增加到9.05万人,编有11个空军基地,57个飞行中队,其中有29个作战飞行中队。海军0.95万人,动员后可达1.95万人,编有3个海军基地,7个舰艇中队,拥有各型舰艇67艘。2001年8月,以色列成功地进行了箭-2反导系统测试,该系统由美国资助,是世界上唯一的实战型反导系统。2003年以军事预算为494亿新谢克尔(约合104亿美元),其中包括美国军事援助21亿美元。同年,以军贸额达30亿美元。 |
|
[国家政要] |
总统摩西·卡察夫 (Moshe Katsav) ,2000年任职;候任总统希蒙·佩雷斯 (Shimon Peres),2007年6月当选;总理埃胡德·奥尔默特(Ehud Olmert) ,2006年1月,沙龙 病重住院后暂时代行总理职权,4月,被任命为临时总理,5月宣誓就任;利库德集团主席本雅明·内塔尼亚胡 (Benjamin Netanyahu) 。 |
|
[自然地理] |
根据1947年联合国关于巴勒斯坦分治决议的规定,以色列国的面积为1.49万平方公里。位于亚洲西部,北与黎巴嫩交界,东北部与叙利亚接壤,东面是约旦,西濒地中海,南连亚喀巴湾,是亚、非、欧三大洲结合处。沿海为狭长平原,东部有山地和高原。属地中海型气候。 |
|
[人口] |
625.9万(2000年统计,包括约旦河西岸、加沙地带和东耶路撒冷犹太居民),其中犹太人占76.7%,阿拉伯人、德鲁兹人及其他人占23.3%。希伯莱语为国语,与阿拉伯语均为官方语言,通用英语。犹太教为国教,居民中约85%信奉犹太教,13%信奉伊斯兰教。 |
|
[首都] |
建国时在特拉维夫(Tel Aviv),1950年迁往耶路撒冷 (Jerusalem),未得到普遍承认。1980年7月30日以色列议会通过法案,宣布耶路撒冷是以色列“永恒的与不可分割的首都”,但它的政府所在地仍在特拉维夫。”[ 对于耶路撒冷的地位和归属,阿拉伯国家同以色列一直有争议,阿拉伯国家要求“以色列撤出1967年以来它所占领的一切阿拉伯领土,包括阿拉伯的耶路撒冷(指东耶路撒冷)”。绝大多数同以有外交关系的国家仍把使馆设在特拉维夫] 。耶路撒冷市人口约63.4万(2000年)。 |
|
[简史] |
以色列历史悠久,是世界主要宗教犹太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的发源地。犹太人远祖是古代闪族的支脉希伯莱人。公元前13世纪末开始从埃及迁居到巴勒斯坦,曾先后建立希伯莱王国及以色列王国。公元前722年和586年,这两个王国先后被亚述人征服和被巴比伦人灭亡。 公元前63年罗马人入侵,大部分犹太人被赶出巴勒斯坦,流亡欧美各国。 公元7世纪巴勒斯坦被阿拉伯帝国占领,阿拉伯人从此成为该地居民的绝大多数。16世纪巴勒斯坦被奥斯曼帝国吞并。19世纪末,欧洲犹太资产阶级发起“犹太复国主义运动,并于1897年成立了“世纪犹太人复国主义组织”。1917年英国占领巴勒斯坦,11月2日发表《贝尔福宣言》。表示主张“在巴勒斯坦为犹太民族建立一个由公共法律保障的犹太人之家”。1922年,国际联盟通过了英国对巴勒斯坦的“委任统治训令”,规定在巴勒斯坦建立“犹太民族之家”。以后,世界各地犹太人 大批移居巴勒斯坦。1947年11月29日,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决定在巴勒斯坦分别建立阿拉伯国和犹太国。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国正式成立。2005年9月,以色列国防军在原加沙定居点附近的以军总部举行告别仪式并降下国旗,宣告以色列对加沙长达38年的占领就此结束。 |
|
[行政区划] |
全国划分为6个区,30个分区,31个市,115个地方委员会,49个地区委员会。 |
|
[政治] |
以色列是议会制国家,议会是最高权力机构,拥有立法权,负责制定和修改国家法律,对政治问题表决,批准内阁成员的任命并监督政府工作,以及选举总统和议长。议员候选人以政党为单位竞选。以色列没有宪法,只有议会法、总统法和内阁法等基本法。总统是象征性的国家元首,职能基本上是礼仪性的。议会有权解除总统职务。内阁向议会负责。 |
|
[经济] |
50多年来,土地贫瘠、资源短缺的以色列,坚持走科技强国之路,重视教育和人才的培养,使经济得以较快发展,1999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高达1. 6万美元。以色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举世瞩目,特别是在电子、通讯、计算机软件、医疗器械、生物技术工程、农业以及航空等方面拥有先进的技术和优势。以色列地处沙漠地带边缘,水资源匮乏。严重缺水使以色列在农业方面形成了特有的滴灌节水技术,充分利用现有水资源,将大片沙漠变成了绿洲。不足总人口5%的农民不仅养活了国民,还大量出口优质水果、蔬菜、花卉和棉花等。 |
|
[文化教育] |
政府重视教育事业,5-16岁儿童享受义务教育,免费教育至高中毕业。凡未满18岁且未完成初等教育的青少年还必须参加专门的补习班。著名的高等院校有: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特拉维夫大学、海法大学、以色列工程技术学院、魏茨曼科学研究院、巴伊兰大学、本-古里安大学等。以共有中小学校2994所(包括专门实习班),综合性大学7所。2003年各类大专院校在校生约26万人,其中本科生166000人,研究生40000人,其它约50000人。 |
|
[人民生活] |
政府实行高福利高消费政策,对一些基本商品实行补贴。医疗保健较为发达。2002年底,全国共有各类医院354家,病床40,116张,平均每千人6张。2004年人均月工资6616新谢克尔,约合1470美元。2004年,男性平均寿命为76岁,女性为79岁。 |
|
[新闻出版] |
新闻出版业较发达,发行的报刊杂志总数约为1188种,其中36种日报,17种为希伯来文,其余为阿文、英文、法文等。主要报刊有:《国土报》(HA'ARETZ),创刊于1918年,希伯来文日报,无党派报纸,发行量约 5.5万份;《晚报》(MZ'ARIV),创刊于1948年,希伯来文晚报,基本支持政府立场,发行量15万份;《新消息报》(YEDIOTH AHRONOTH),创刊于1939年,希伯来文晚报,支持利库德集团,发行量30万份;《耶路撒冷邮报》( THE JERUSALEM POST),创刊于1932年,英文日报,反映政府观点的半官方报纸,发行量 5万份;《团结报》(AL- ITTIHAD),阿拉伯文日报,以共产党机关报。犹太通讯社(JTA),设在耶路撒冷。以色列通讯社(INA),1923年成立,每天发希伯来文电讯稿,设在耶路撒冷。以色列联合通讯社(ITIM),1950年成立,设在特拉维夫。以色列广播局,1948年成立,总部设在耶路撒冷,每天用希伯来、阿拉伯、英、意第绪、俄等17种语言对国内、外广播“以色列之声”。以色列国防军之声,1951年设立,军方电台,用希伯来语广播。以色列国营电视台:1968年开播,总台设在耶路撒冷,每天播放希伯来语和阿拉伯语的彩色电视节目。以色列电视教育中心:1966年成立,主要播放电视教学课程,包括学校课程和成人教育课程。1986年开始建立商业电视网。1994年,政府批准建立了商业电视网,由三家私人机构主持。90年代以来逐步推广使用有线电视,有新闻、电影、音乐电视、体育等几十个新闻性、娱乐性频道,并能收看周围阿拉伯国家及法、德、俄、美、英、土耳其、意大利、西班牙等国家的电视节目,共约有50个频道。 |
|
[外交] |
开展全方位外交。保持与西方国家传统的友好关系;维护与美战略盟友地位;积极发展与独联体各国和东欧国家关系;推动中东和平进程,力图实现同阿拉伯国家的和解;拓展与非洲、亚洲各国的关系。 |
|
[与中国关系] |
1950年1月9日,以色列宣布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1992年1月24日,以色列与中国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2003年12月,以色列总统卡察夫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 2005年11月,以色列政府正式承认中国完全市场经济地位。2005年1-9月双边贸易总额达22.6亿美元,同比增长22.7%。 |
|
来源:中国哲士网
如有修改意见 请联系我们! E-mail:mail@1-123.com
有关[组图]以色列概况详细资料
|
上一篇文章: 马尔代夫概况 |
下一篇文章: 不丹概况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