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人”巴金
“任它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的爱情神话,在巴金身上得到了最完美的诠释。萧珊是巴金生命中唯一的爱侣,为了事业,他们谈了8年恋爱,巴金40岁时,他们才到贵阳旅行结婚,生下了一儿
一女。在长达28年的共同生活里,巴金与萧珊相亲相爱、相濡以沫。
1972年,萧珊患了直肠癌,她对巴金说:“看来,我们要分别了”巴金用手轻轻地捂住萧珊的嘴巴,低下了头,肝胆欲裂。同年的8月13日中午,萧珊与世长辞,临终前她一直念着巴金的名字。萧珊故去后,她的骨灰一直放在巴金的卧室里。巴金的床头放着萧珊的译作,巴金时常对着这些物品出神。巴金对萧珊一往情深,写了《怀念萧珊》、《再忆萧珊》等文章。巴金经常这样说:“这并不是萧珊最后的归宿,
在我死了以后,将我俩的骨灰和在一起,那才是她的归宿。”
除了自己的一双儿女,巴金还养育过好友的遗孤。1949年,巴老的好友马宗融夫
妇相继去世,生前,他们将一对儿女绍弥和小弥托付给巴金老人。今年已60多岁的马绍弥先生回忆说:“在与巴老一起生活的七八年间,巴老对我们视同己出,从来没有打骂我们。”让马绍弥记忆深刻的是,巴老最不喜欢小孩子撒谎,“从小巴老就教育我们为人要诚实,有一次,由于考试没有考好,我撒了谎,巴老知道后,生平第一次严厉批评了我。”(何炜)
萧珊送给巴金的第一张照片,照片背后写着“给我敬爱的先生留个纪念,阿雯”。
1941年,巴金回成都时与妹妹及侄女、侄儿们合影。
爱情美好
一生只爱一个女人
巴金与夫人萧珊恋爱8年,相守一生,成为文坛的楷模。“文革”期间,萧珊离开人世。没能看到巴金晚年的成就,然而她是天下最幸福的女人,因为伟大的巴金自始至终只爱她一个人。相识笔墨传情
1936年的大上海,年仅32岁的巴金在文学创作和翻译两方面已是声誉卓著,当时追求巴金的人很多,在给他写信的爱国学生中有一女生写给他的信最多,她笔迹娟秀,言词不多,落款总是“一个十几岁的女孩”。他们通信达大半年之久,却未见过面。最后,还是女孩在信中写道:“笔谈如此和谐,为什么就不能面谈呢?希望李先生能答应我的请求……”信中不仅约了时间、地点,还夹着一张她的照片。
按信中的约定,那天上午,巴金来到约定的饭店。一会儿,一位梳着学生头、身着校服的女生出现了,“哎呀,李先生,您早来啦。”巴金谦逊地一笑:“唉,你也早啊。”18岁的萧珊开始介绍自己。此后,两人开始了8年的恋爱。相知忘年之恋
在巴金看来,萧珊主动爱恋自己是她的权利,是她纯洁美好心灵的自然表露,而自己对萧珊的爱,却出于躲不过诱惑,甚至有亵渎感情的嫌疑。因此,巴金仍然把萧珊当小朋友对待。而萧珊对巴金的爱,是为巴金作品中对生活的真诚、激情和高尚的人格力量所感动而产生的。
一天,萧珊高兴地来到巴金的住地,不一会儿,却泪流满面地从楼上下来。同院的朋友好心地拉住萧珊问道:“李先生欺侮你啦,我去找他算账。”萧珊不好意思地说:“我爸爸要我嫁给一个有钱人,我来请他决定,他却说,这件事由你自己考虑。”这时,随后下来的巴金解释说:“我是说,她还小,一旦考虑不成熟,会悔恨终身的。如果她长大有主见了,成熟了,还愿意要我这个老头子,那我就和她生活在一起。”巴金一番发自肺腑的表白更坚定了萧珊追求爱情的决心。相守风雨30载
1942年,由于抗战吃紧,巴金的一些同事先后离开了当时共同工作的桂林文化生活出版社,这使巴金顿感悲寂。体贴入微的萧珊不等大学毕业,就来到巴金身边:“你不要难过,我不会离开你,我说过在你身边的。”
姑娘的挚爱帮助巴金度过了最艰难的日子。在接下来的一年多时间里,巴金为维持生计拼命地写书、译书、编书,他写出了《火》第三卷,翻译完了屠格涅夫的《父与子》、《处女地》。1944年5月1日,巴金在桂林漓江东岸,借了朋友的一间木板房当新房,他们没有添置一丝一棉、一凳一桌。
近30年的相亲相爱,相濡以沫,在“文革”的岁月中,萧珊和巴金互相支持、互相关怀。1972年7月底,备受精神摧残的萧珊患了直肠癌。手术前,萧珊对巴金说:“看来,我们要分别了。”巴金用手轻轻地捂住萧珊的嘴巴,低下了头,肝胆欲裂。1972年8月13日中午,萧珊与世长辞。她在临终前一直念着巴金的名字。(新华)
友谊真诚
靠友情度过一生
巴老是一个极重感情的人,回顾一生,他常常说自己“是靠友情活着的”,并将这种崇高的情怀比作驱散黑暗和照亮自己灵魂的“一盏明灯”,他与叶圣陶、冰心、沈从文、曹禺、靳以、吴克刚等的深挚情谊早被视为文人楷模。叶圣陶条幅赠巴金
叶圣陶可以说是巴金走上文坛的蒙师,1929年1月至4月,巴金的第一部小说《灭亡》,就是在叶圣陶的举荐下发表在当时在文学界地位显赫的刊物《小说月报》上的。几十年来,两人一直保持着真挚的友谊。
文革期间,巴金与叶圣陶久疏音讯,但大家在心中都为相互的安危担忧挂念。打倒“四人帮”后,巴金重新拿起了笔,1977年他在《文汇报》上发表文章《一封信》,远在北京的叶圣陶看到巴金的文章,感慨万分,当时就提起笔作诗一首,书成条幅,遥赠好友巴金。诗文写道:诵君文,莫计篇,交不浅,五十年。平常未必常晤述,十载契阔心怅然。今春《文汇》刊书翰,识与不识众口传。挥洒雄健犹往昔,蜂虿于君何有焉?杜云古稀今日壮,伫看新制涌如泉。冰心集句赠巴金
冰心和巴金晚年的通信一直以姐弟相称,她对巴金说:“你有着我的全部友情。”巴金说:“有您这样一位大姐是我的幸运。”冰心知道巴金的手抖写信困难,总是嘱咐他让别人代笔或者写得短些。可巴金一定要自己动笔。于是,冰心就幽默地说:叶圣陶写给她的信字越来越大,巴金写给她的信字越来越小,但得到大字小字的信,她都特别高兴。
冰心90岁时给巴金写过一幅字,内容是当年鲁迅为瞿秋白写的一句话:“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萧乾书赠巴金
萧乾是巴金最佩服的作家之一,同时,萧乾也敬佩巴金,称巴金为挚友、畏友和诤友。《梦之谷》是萧乾著的长篇小说。1938年11月由文化生活出版社初版,编入《文学丛刊》第五集,作者题:送给巴金,我一生的畏友,我答应你到老再也不伤感,但我将永是一个孩子。给我力量,使我有你那孩子般的天真,又有你那硬骨气。乾一九三八年三月十九日离港前夕。
这是文化生活出版社为萧乾出的第一本书。1946年3月文化生活出版社还为萧乾出过一本报告文学集《南德的暮秋》。巴金欣赏萧乾的才华,萧乾崇尚巴金的文章和人格。1981年底,萧乾应《文汇月报》之邀,曾写了一篇名叫《挚友,益友和畏友巴金》的文章,记述他们之间几十年的深厚友谊,十分感人。(综合)
家教森严
自幼播下博爱种子
1904年11月25日,四川成都北门正通顺街的李公馆新增了一名男丁,这个男孩被取名为李尧棠,字芾甘。“尧”是李家这一辈的排行,“棠”和“芾甘”取自诗经中的《召南·甘棠》篇:“蔽芾甘棠,勿剪勿伐,召伯所茇,”意思是说,这棵小小的棠梨树,不要去砍伐它。
李家是当地的殷富,数代都是书香人家。巴金的远祖李介庵原籍浙江嘉兴,以儒生的身份入川在官府充当幕僚。巴金的曾祖父李璠当过县官,添置了一些家产。祖父李镛做过多年县官,他精明强干,官囊颇丰。
巴金五个兄弟姐妹一起上课,在一位刘先生的教导下,认方块字,念《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一类村塾常用的启蒙读物。巴金与大他一岁的三哥尧林最为亲密。有一个时期,在夜晚的油灯下,兄弟俩依偎在母亲身旁,听她熟读诗词,颇有文化修养的母亲教他们吟读《白香词谱》。他们学词的课本由母亲用工整、娟秀的小楷抄录、装订,这似乎是巴金最早接触到的文艺作品。
他不仅从母亲那里学到了古典诗词,还学到宽容厚道的博爱精神。(新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