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家”巴金
巴金作为一个作家,其影响是前所未见,也再无人达到过的。当年参加反封建革命,相当多的人,就是读着他的《家》,走上革命历程的。
在中国的现代作家中,巴金是一个高产的作家,皇皇26卷《巴金全集》有近千万字。同时,大半个世纪以来,巴金也拥有最广大的读者群。巴金曾收到无数读者和文学青年的来信,询问他创作的秘诀。巴金从不作玄言虚论,总是回答:“把心交给读者”,他说:“我最初拿起笔,是这样想法,今天在52年之后我还是这样想。我不是为了做作家才拿起笔写小说的。”“把心交给读者”,这是一句很朴实的话,但是它蕴含了深刻的意义。
除荣获法兰西共和国荣誉勋章外,巴金还获得了意大利“但丁国际奖”、前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授予的“人民友谊勋章”、福冈“亚洲文化奖创设特别奖”等世界性的荣誉。美国文学艺术研究院还授予他名誉外国院士称号,国际笔会则把他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一,香港中文大学授予了他荣誉文学博士学位。这是巴金的荣誉,也是中国人民的光荣与骄傲。巴金属于中国,巴金更属于世界!(何炜)
20世纪40年代的巴金
1957年巴金在摄影现场与《家》摄制组人员合影。后排右为导演陈西禾,前排右为主要演员孙道临,左为张瑞芳(饰瑞珏)。
巴金以文学与现代中国同行。70年文学生涯,他写了1000多万字,但还是认为自己的作品,不如从前一个家仆说过的8个字有力量:“人要忠心,火要空心。”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是巴金创作的春天。《新生》、《雾》、《雨》、《电》、《家》、《春》、《秋》、《寒夜》等名作,都是这一时期写下的。他多次回忆自己的创作情景:“我时而蹲踞在椅子上,时而抱头俯在方桌上,或者又站起来走到沙发前面,蜷伏在那里激动地写字。在这种情况下,我写完了二十几万字的长篇小说《家》,八九万字的《新生》和中篇小说《雾》以及收在《光明》里面的十多个短篇。”
三十岁迎来创作春天
《家》:首座丰碑
1921年4月17岁的巴金发表了《怎样建设真正自由平等的社会》,这是目前所见巴金公开发表的第一篇文章。自此,巴金开始陆续发表作品。1927年初,他赴法国留学,写成了处女作长篇小说《灭亡》,发表时第一次署名“巴金”,这部小说也成为他文学创作的一个标志性作品。《灭亡》的发表使巴金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之后,出现了巴金创作的第一个高峰期。从1929年到1937年中,他创作了主要代表作长篇小说《激流三部曲》中的《家》,以及《海底梦》、《萌芽》、《砂斗》、《新生》、《死去的太阳》、《爱情三部曲》(《雾》、《雨》、《电》)等小说,以其独特的风格和丰硕的创作令人瞩目。巴金的《家》是他创作生涯的第一个丰碑,小说描绘的是封建家庭悲剧以及那里面的殉葬、挣扎与反抗。巴金笔下的人物形象,不仅折射出中国当时社会生活的真实面貌,而且那些含有虚无思想的青少年系列形象的人性描写,正是那个时代的写真。
《寒夜》:艺术重生
抗日战争爆发后,经历了早期的彷徨的巴金开始以激昂的姿态,用手中的笔继续向社会的深度和广度突进。这一阶段的巴金,除了继续长篇小说创作外,也开始在散文和短篇小说上创造出令人惊叹的成绩。在此期间,巴金写出了大量作品,其中散文集有《生之忏悔》、《龙·虎·狗》等,短篇小说集有《沉落》等,长篇小说则有《激流三部曲》中的《春》、《秋》以及《火》等。他同时还在各地致力于抗日救亡文化运动。编辑《呐喊》、《救亡日报》等报刊,在抗战后期和抗战结束后,巴金创作转向对国统区黑暗现实的批判,对行将崩溃的旧制度做出有力的控诉和抨击。长篇小说《寒夜》是最能体现巴金这个时期创作风格的代表作。巴金在《关于〈寒夜〉》里写道:“《寒夜》是一本悲观、绝望的小说。”正是在这种对生活残酷悲剧的勘探中,《寒夜》超越了作家本人的预期,获得艺术上的重生。
传递外国文学精华
巴金在文学翻译上也成就非凡,堪称大家。巴金的译文全集多达10卷,不亚于一般的翻译家且质量上乘。
巴金通晓英文、法文、德文、俄文、日文和世界语。18岁时,他翻译了俄罗斯作家迦尔洵的小说《信号》,从此开始了伴随他文学创作的翻译工作。
1927年,译著《面包》又名《面包与自由》(克鲁泡特金著)由上海自由书店出版,这本书是他单行出版的第一本译著。巴金崇拜克鲁泡特金,名字中的“金”就是因为喜欢克鲁泡特金的哲学。
1932年10月,巴金中篇小说《春天里的秋天》和译著《秋天里的春天》出版。1948年9月,巴金译完妃格念尔的回忆录中的第二卷《狱中二十年》,次年2月出版。其实早在1927年,巴金就曾想要把被法国文豪法郎士称为“俄国革命的贞德”的薇拉·妃格念尔所写的《回忆录》译成中文,而《狱中二十年》就是回忆录的第二卷。
1949年3月,巴金开始译鲁多夫·洛克尔的《六人》,在署名时他用了“巴金试译”四个字。就如他不认为自己是文学家一样,他也不认为自己是翻译家。
巴金的翻译作品主要是俄罗斯小说、传记和回忆录,对于巴金翻译功底的评价,俄罗斯文学翻译家草婴曾经说,巴金的译文既传神又忠于原文,他所译高尔基的短篇小说至今“无人能出其右”。(姜妍 周文瀚)
巴金作品改编电影记录
巴金先生一生很少直接参与电影的拍摄与制作,但他的几部文学作品却是电影界改编的热门原著。从1937年上海的明星影业公司第一次把巴金的作品《家》搬上银幕一直到今天,根据巴金的文学作品改编的影片有十几部,在今天,巴金的文学作品仍然是众多电影人关注的焦点。三次被搬上银幕的《家》
1937年,上海的明星影业公司第一次把巴金的作品《家》搬上银幕,并且动用胡蝶、刘琼、陈云尚、陈燕燕等当时的全明星阵容拍摄这部作品。
1953年1月,香港新成立的中联电影公司把根据巴金小说《家》改编的同名电影作为创业作品。影片拍摄得相当精致,这个版本的《家》在香港上映之后大受欢迎,并且带起了香港电影界改编文艺作品的风气,同时也影响了香港电影日后的走势。
1956年,上海电影制片厂再次把《家》搬上银幕。这个版本的《家》是迄今为止被认为最出色的一个版本。被埋没的《憩园》
除了《家》之后,巴金的另一部作品《憩园》也进入了电影人的视野之中。1964年,《憩园》由香港凤凰影业公司搬上银幕,巴金的好友著名剧作家夏衍担任编剧、朱石麟执导、夏梦主演,片名改为《故园春梦》。可惜这部影片没有大张旗鼓地公映。但事实上,影片的品质却是相当出色,十分传神地表达了巴金对封建家族世态人情的挽歌情结。最昂扬的《英雄儿女》
1952年3月初,以巴金为组长的全国文联组织的赴朝创作组人员踏上了朝鲜。回国后,巴金根据采访素材创作了中篇小说《团圆》,时任文化部副部长的夏衍读后,就让长春电影制片厂将它改编成电影。电影《英雄儿女》在全国放映取得巨大成功。震撼国际影坛的《寒夜》
1984年,北京电影制片根据巴金小说改编拍摄了同名影片《寒夜》。影片由当红明星潘虹、许还山主演,他们以细腻的表演,展现了上个世纪40年代知识分子的复杂情感和心态。该片一问世就引起了轰动,不仅获得文化部1985年优秀影片奖,而且还获得了第三十八届戛纳电影节荣誉证书,可谓是震撼了海内外的影坛。(吴轶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