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以来,邹胜龙这个名字被越来越多的中外财经媒体所提及,借用百度搜索,可以找到含有“邹胜龙”的信息是121 000条。可事实上,邹胜龙远远没有他创建的公司迅雷有名:搜索“迅雷”,得到的结果则是100 000 000条。
继腾讯、百度之后,中国互联网业的又一新巨头非迅雷莫属,这似乎已是业界公开的秘密。5年的时间,迅雷下载软件以惊人的速度占据了2.28亿网民的桌面,成为了惟一渗透率超过50%的国内共享软件,用户比率高达85%;在中国最流行的应用软件调查中,迅雷也仅次于腾讯的QQ位居第二位。正因为这样的发展速度,甚至引来了互联网巨头Google的投资……
但作为当家人的邹胜龙并未在任何场合显露出过于明显的骄傲姿态,态度依旧真诚、热情,很多时候,还带着海归少有的谦逊草根气质。
在从来不缺少传奇的互联网行业里,平地而起的迅雷算不上什么传奇,而作为创始人兼CEO的邹胜龙也不是天才人物。可为什么迅雷却能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成为互联网的标杆企业?
4月30日,在迅雷的办公室里,在结束了与邹胜龙长达2个多小时的对话之后,本刊记者发现,用英国哲学家狄更斯在表述英国产业革命初期的时候讲过这样一段话来形容邹胜龙和迅雷的成功十分妥帖:“我们正处在严寒的冬天,同时也处在充满生机的春天,我们面前一无所有,我们面前什么都有。”
邹胜龙当初选择做下载,并且迅雷项目选在2002年底启动——互联网泡沫之后的冬天诞生,是有些意味的。他承认,是那个“冷酷的冬天”给了他和迅雷成长的机会。
对于今天热衷于互联网的年轻人而言,迅雷是他们下载各种信息时无法回避的一个关键词。但在6年前,2002年的冬天,令邹胜龙无法回避的关键词却是:“方向”——已经决定要回国通过“互联网”创业的他,却还没有想好要做哪方面的业务。那时候的邹胜龙,一边着手卖美国的房子、车子,取消在美国长达十几年的信用记录,一边思考着互联网未来的种种可能。
“项目方向的选择尤其重要”。在邹胜龙看来,项目方向不对,所有的努力都是白搭。所以他告诫自己必须谨慎。在采访中,邹胜龙也不断地向本刊记者表示,“不会尝试没有把握的事情”。
此前,邹胜龙曾经在硅谷三次创业,但最终的结果却都是“无疾而终”。虽然如今的邹胜龙依然不愿对媒体谈起当年创业的具体经历,但他却并不回避自己从中得到的“教训”:一是资本基于创业的重要性,二是项目的选择决定了创业发展的生死。
在邹胜龙苦苦思索创业项目的同时,转机却总是突然而至。2002年12月,华尔街著名的高科技股分析师Mary Meeker发布了对全球互联网未来的预测,它把整个互联网现象总结为SFO,即:搜索、发现和获得。
“搜索已经有百度和Google;在发现领域,腾迅和MSN霸占即时通讯,以新浪、搜狐网易为主的门户网站在中国基本饱和”,只有“获得”还无人涉及。
确实如此,6年前,下载应用在电脑用户和开发商那里几乎还无人问津。大家还乐意多走一些路去电影院看好莱坞大片,很多人对互联网里的好东西,还仅仅停留在搜索、发现上。没人想过要用网速奇慢的电脑代替影院、电视或DVD播放机。
正由于受到Mary Meeker的SFO启发,邹胜龙决定在互联网传输技术领域进行开拓。他和创业伙伴程浩开始在分布式邮件存储上寻找新机会。邮件是当时互联网中非常普及的一种应用,“我们希望通过分布式网络解决邮箱的超大容量功能”,但事实证明这是一个不容易取得成就、而且难以得到资本认可的领域。于是,他们决定战略转移到传输技术的另一个方面——应用下载。
在2002年,下载技术的研究属于一个相当冷门的互联网应用,美国硅谷也没有类似的成长先例,缺乏任何参考案例。正如后来国内众多的IT评论家的评述,邹胜龙和迅雷的成功在一定程度上就是选择了一个“冷门”。
对于业界评论迅雷是“爆冷门”的说法,邹胜龙似乎并不忌讳:“应该说我们运气比较好,在经过焦急的等待之后,选了一个新行业,赶上了中国宽带互联网全面普及的好机遇。”
这只不过是邹胜龙对外一种谦逊的表达。对于自己为何会选择在“下载”这个“爆冷门”领域创业,邹胜龙有着自己的“冬天”理论:“在选择进入某个行业时,要反常规思维,避免进入一个热点和焦点行业,不追逐大的潮流。”
这或许与邹胜龙十多年来的硅谷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邹胜龙不仅亲历了美国互联网从简陋的“猫”时代到宽带时代、再到数字媒体时代的全过程,更重要的是,在亲眼见证Google等一批创业企业兴起的同时,也看到了更多创业者是如何“倒下”的。
按照邹胜龙的“冬天”理论,似乎也就能够解释,他为什么会选择2002年、选择回国进行创业。
邹胜龙选择回国创业的时机并不好,2002年对全球互联网业而言,都不是一个好年份,全球互联网正处于泡沫破碎之后的低潮期。正如IT评论家方兴东所说,这是全球IT业经历了历史上最差的一年,中国IT更是在领略前所未有的痛楚。
这个时候,人少,竞争也少,“一个初创型企业选择从一个冬天进入,规则上看,时机不对,但冬天的冷清反而会给创业者更多的机会。”显然,从内心讲,邹胜龙非常认可雪莱的名句“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1] [2] [3]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