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1月24日)
尊敬的温家宝总理,尊敬的李政道先生,尊敬的各位来宾:
我们都是政道的好友。
光亚和政道之间的友情是六十年前在昆明西南联大时开始的。当时他们曾一起听吴大猷教授讲授量子力学,1946年秋又一起被吴大猷先生推荐后,同船去美国。到美国后,政道进入芝加哥大学,光亚随吴大猷先生去密执安大学。两地相距不远,政道常去看望吴大猷先生夫妇和参加密大每年夏季举行的学术讲座及研讨会。1950年光亚回国后,联系中断了20多年, 直到1972年后,才又在北京经常相聚。
光召和政道的友谊则始于上世纪70年代,那是政道和惠莙(替代字,上竹下君。下同)夫人自上世纪40年代赴美留学后,开始经常回国。因交往频繁,能时常在一起探讨中国的科学和教育发展问题,得到了政道很多的帮助。
在此,我们非常高兴把我们所知道的有关政道青年时代的经历、六十年来在物理学上的成就和三十多年来对祖国科学和教育事业的贡献,作一简要介绍。
我们先来回顾一下1957年,在世界各地传播、影响甚广的那件物理学界科学大事。那年1月15日的下午,哥伦比亚大学物理系举行新闻发布会,被称为实验物理之父的拉比(I.I.Rabi)教授向公众宣布,物理学中的一个被称为宇称守恒的基本定律被推翻了。第二天,《纽约时报》在头版报道了这一消息[1]。推翻这个基本定律的就是政道和杨振宁。我们都知道政道和杨振宁为此获得了1957年度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这是中国人第一次获此殊荣,也是迄今为止,诺贝尔奖的正式记录书上,仅有的中国籍获奖者。
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的发现具有极为深刻的意义和广泛的影响。政道和杨振宁的贡献在于,当几乎所有的物理学家都相信空间反演(宇称)不变性已被实验确定时,他们指出,在一大类物理过程中,包括β衰变、μ衰变和π衰变,宇称守恒从来没有被检验过。他们给出了可以进行这种检验的一系列实验条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几种检验弱相互作用宇称是否守恒的实验设想。 1957年1月,吴健雄小组通过β衰变实验,得到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的明确实验证据。紧随着吴健雄实验之后,有近百个不同的实验得到同一结论。正是政道、杨振宁和吴健雄的突破性工作,彻底解放了人们对于物理世界最基本结构的思想。
当年,我国物理学家于敏教授曾在《人民日报》上以“宇称守恒定律是怎样被动摇的”为题撰文指出:对于做基本粒子工作的人,在过去宇称守恒定律一直是一块指路标,人们顺着它所指示的方向去寻找规律,现在这块路标被破坏了,物理学家的思想得到了解放。在李、杨等这一工作的启示下,一定会发展出很多有兴趣的观念和猜想。[2]
在此后的几年里,政道将在弱相互作用研究中新的思想推广到其他物理过程中。以对称性原理为出发点的研究成为20世纪60年代粒子物理的主流。今天,物理学界公认对称破缺是自然界相当普遍的规律,这在上世纪50年代以前是不可想象的。
政道自幼喜爱读书,且有见解,但由于抗战,他的少年时代是在动乱的艰苦环境下度过的。
1941年15岁的政道中学尚未毕业,但不堪日本鬼子的残暴统治,而只身离家,辗转到了当时的大后方。1943年夏,他虽中学没有毕业,但在贵阳以同等学历考上抗战时迁至贵州的浙江大学。1944年日军侵入贵州,浙大停办。1945年政道又辗转进入昆明西南联大求学。当时浙江大学和西南联大的物质条件都很艰苦,但是有王淦昌、束星北、吴大猷、叶企孙、赵忠尧、王竹溪等第一流的老师,学习气氛非常浓厚,老师对优秀学生更是倍加关爱。1946年吴大猷先生得到一笔政府经费出国研究,可选两名研究生随行,除选光亚外,吴先生选择了被他称为“奇才”的,只是大学二年级的学生政道。政道到芝加哥大学后,因没有大学文凭,按学校规定,不能当正式研究生。但不久,政道很快地得到了费米(E.Fermi)和其他芝校教授们的赏识,成了正式研究生并获得芝加哥大学研究院的很高荣誉,全校奖学金三年。
[1] [2] [3]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