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丰富实用的古今中外人物库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哲士网 >> 按拼音检索 >> Z >> 周昭王 >> 正文

 

略谈周昭王之死

讲的话,简而言之,就是告诉他的战士们要用整齐的步伐去威临前敌。今天的“步伐”一词,事实上最早就始自于《牧野》。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周昭王当年之所以与他的军队一起落入汉水之中,原因就是因共振而引起桥梁垮塌。但按当时的历史情况,人们不可能知道梁有共振之厄。是以数百年后楚使屈完振振有辞地请大兴问罪之师的齐国“问诸水滨”,而一代智者管仲居然无辞可答,于是后人以此知道,周昭王之死实在是既冤枉又不冤枉。冤的是他被现代一个普通的科学常识所“谋杀”,不冤的是,如果当年的周昭王不准备耀武扬威,而是以低调的方式悄悄地渡过汉江,那么他根本就不会在这里遇险。因此他的死其实也是咎由自取,怨不得旁人。

不论是皇甫谧之说,还是《吕氏春秋》之载,关于周昭王之死,都涉及到一个重要人物——辛余靡(皇甫谧作“辛游靡”)。这个人是周昭王的车右(贴身侍卫),“长且多力”(身长力大),而且很可能熟悉水性,昭王落入水中,辛余靡奋力将其救上岸来,而后尚有余力,又将同样落入水中的周昭王重臣祭公救上了岸。然而不幸的是,周昭王也许是身体太过虚弱,或者是惊吓过度,抑或是溺水太多,虽然被辛余靡救上了岸,但最终仍是难逃一死。根据这一细节,《左传》所载的楚使屈完的答辞“君其问诸水滨”就显得更是合情合理。“水滨”即岸畔,周昭王最后是死在汉江江岸之畔的,通过屈完答辞的印证,我们可以得到当时实情的合理确认。

辛余靡这个人在历史上实有其人,也是得到了史料证实的。据有关史料记载,由于相救昭王有功,周穆王封辛余靡为诸侯。今山西省东南部有长治市,自春秋、汉、唐、宋、明以来就一直称“长子县”,长子县之得名,就是因为这个地方曾经是辛余靡的封地,而辛余靡由于“长且多力”,故其封地人称“长子”。

能够佐证周昭王死于南征的历史文献还有《竹书纪年》。其曰:“(周昭王)十九年春……祭公、辛伯,從王伐楚,天大曀,雉兎皆震,喪六師于漢。王陟。”这里的辛伯,即是前文所提到的辛余靡,而我们据此可知辛余靡所封之侯是为伯爵。此外,此则记载虽未详细叙述周昭王死时情况,但却记下了当时的一些天象与自然景象:“天大曀,雉兎皆震”。

所谓“曀”,用现代汉语来说就是“天色十分陰暗且雷电狂風大作”,在这种异常天气之下又导致了“雉兎皆震”,也就是当地的野鸡、野兔被雷电击死不少。《竹书纪年》为什么要作这样的记载?笔者以为,古人为了加强对记载特别事件的感染力,往往将当时的天气或自然界的异常现象同时载入史册以让人们加深印象,《竹书纪年》在记载周昭王之死的时候便采取了这样的古人常用手法。

关于《竹书纪年》所载周昭王南征而死、其时雉兎皆震之事,在屈原的《天问》之中也有涉及:“昭后成游南土,爰底厥利,维何逢彼白雉?”在这里,“白雉”一词,应该是古人之笔误,其全句应为:“昭后成游南土,爰底厥利,维何逢彼兔雉?”翻译成现代汉语,其为:“周昭王施政取得成功,于是往游南方之国土,这对楚国的利益没有任何损害,却遇上了野兔与野鸡都被雷电击死的倒霉事。”然而汉代王逸注《楚辞》,由于是按“昭后成游南土,爰底厥利,维何逢彼白雉?”来解释的,因为王逸之世《竹书纪年》尚未出土,因此王逸不知“白雉”是为“兔雉”之误,故王逸在解释此句的时候便十分牵强,作出了“周公时,越裳氏尝献白雉。昭王徳不能致,而欲亲往逢迎之。”的错误的解释。

这样的注解,以今天看来,当然是十分荒谬的。首先,周初献白雉的越裳氏远在南岭之南,即今天的越南民主人民共和国一带,而周昭王南巡之所至,不过在江汉之地,两地相近有万里之遥,王逸将位于江汉的楚人与位于南岭之南的越裳氏相混淆,这在地理上是说不通的;再者,周昭王大起六师以南征的目的,王逸认为是为了得到几只白色的野雉,而今天的我们据众多的历史史籍之载,可知当年周昭王之父周康王所娶的妻子是丹朱之后,丹朱封于房,房在江荆之地,所以周康王在此之前也曾经率众南巡,游历江汉,最后还顺流而下,揽九江而观庐山。大概周康王的南巡大获成功,于是作为儿子的周昭王也就依葫芦瓢,率众前往汉江游历一番,也许当时的楚人又在什么地方冲撞了周昭王,这才是周昭王所谓“南征”的目的。王逸未能了解到这些因素,同时又因为未能看到《竹书纪年》而不知“雉兔”之来由,从而导致注解失误。

还有一个史实可以证明当年周昭王之死不是死于楚人所献之胶船,而是死于与楚人无关之梁垮塌。我们知道,昭王的后继者是穆王。根据史料,周穆王可算是一代雄主,也曾东扫西荡,南征北伐,其军队的力量不可谓不强,如果真的是昭王死于楚人之手的话,以穆王之强,面对军国之辱、君父之死,不可能不对楚国采取复仇行动,然则史实却是,穆王非但没有任何报仇举动,反而曾与楚军连手殄灭了正在勃然兴起的徐偃王。由此推之,皇甫谧在《帝王世纪》里的说法确有疑问,故翦伯赞在他的《中外历史年表》中对胶船解体的说法认为:“此系晋人之说,不知何本。”看来对皇甫谧之说是持怀疑态度的。

与皇甫谧相似的还有郦道元,其《水经注》载:“昔周昭王南征,船人胶舟以进之,渡沔水中流而没死。”这显然是皇甫氏说法的一个翻版,只不过将汉书改成了沔水。但是这一说法连郦道元自己也似乎不太相信,因此他在他这段话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世界人物库,古今中外人物资料 周昭王简介,介绍,生平事迹 图片照片

有关作品略谈周昭王之死详细资料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 人物资料查询方法:你可以按拼音字母检索的方法查询,也可以按分类列表查看的方法查询
  • 人物字典  A B C D E F G H J
  •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