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丰富实用的古今中外人物库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哲士网 >> 按拼音检索 >> Z >> 周武王 >> 正文

 

[组图]周武王:因人成事的革命家

次不去和纣王打呢?通俗的说,他觉得纣王的朝廷还不够乱;或者说,他觉得纣王朝廷还会继续乱下去。这些,多半是姜子牙教他的。
四.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又过了两年,商的朝廷更乱了。纣王杀了他的叔叔比干,囚禁了他的另一个叔叔箕子。纣王的哥哥微子带着太师、少师逃到了周国。
促使武王发兵的,还有另一个原因,那就是纣王又出兵打东夷去了。
当时,山东、江苏一带,都是东夷的地盘。这些勇猛的部族,曾孕育出有穷国王后羿这样的勇士。纣王曾经多次从河南出发,向东用兵。商军装备精良,多次击败东夷;然而顽强的东夷,却始终不曾被征服。两家的战争打了多年,商军节节制胜,胜利的代价也是惨重的。
这会儿,纣王听说东夷又闹腾起来了,便派大将飞廉(据说是伯益的后人)带领全国的主力,再次东征。飞廉一路从河南打到山东,从山东打到安徽,从安徽打到江苏,把纣王和空虚的本土,远远抛在了后面。
据考证,商朝后期的军队已经有了战象,飞廉进攻东夷人,就动用了大批象兵
周武王岂能错过这样的机会!他迅速调集了倾国的人马,同时向天下诸侯发出檄文:纣王有大罪,不可不加以惩罚!
那么,纣王有什么罪名呢?根据周武王的“太誓”,里面除了变乱天地人,侮辱金木水火土之类抽象的意识形态攻击外,主要在于三点:听信妇人之言;排斥王室贵族;用黄色歌曲取代了正统音乐。
于是乎,正统的捍卫者周武王,义正词严地向女权主义者+平民主义者+流行乐手商纣王发出了绝杀令。
原本燃烧在中国东部的战火,迅速向整个华夏大地蔓延。湖北,四川,陕西,甘肃,山西,河南各地都出现了各种装备的军队,都在向着黄河中游集结。一场决定中国命运的大规模战争拉开了序幕。
五.牧野之战真伪辨
很快,周武王率领的诸侯联军到达了商朝首都朝歌西边几十里的牧野。纣王因为主力都被飞廉带去打东夷了,国内空虚,只得把朝歌的平民和奴隶强行征集起来,拼凑了一支大军对抗。
按照《史记》的记载,当时周军拥有战车三百辆,虎贲(精兵)三千,步兵四万五千人;加上同盟的八百路诸侯,总计有兵车四千乘,那么军队至少有三五十万;商纣的军队人数更夸张:七十万。
这当然是不可信的。那时候的中国总人口不过几百万,不可能在牧野展开百万大军的会战。另一种说法,周军兵力为战车三百五十辆,虎贲三千,步兵两万多,诸侯约数万人;商军为十七万。这个数字稍靠谱一点。
于是,著名的“牧野之战”开始了。商军虽然占有人数上的优势,但都是匆匆拼凑的民众,毫无战斗力。而周军人人身经百战,武装到了牙齿,甚至连步兵都规定了保持方阵的步伐。再加上战争天才姜子牙的指挥,交锋没有丝毫悬念。于是商军被杀得大败,所谓“血流漂杵”,死人是很多的。飞廉的儿子恶来也是有名的勇士,他拼命掩护纣王突围而走,自己却死在乱军之中。
比较好玩的是,后世的孟子,觉得“血流漂杵”的记载不可信。他说,周武王是最仁义的,纣王是最残暴的,最仁义的讨伐最残暴的,怎么可能死那么多人呢?
或许受了他的影响,司马迁在《史记》中,描述了“商军都希望武王获胜,所以纷纷倒戈,帮助姜子牙一举进入朝歌”的和谐场景。
六.多少岁月,凝聚成这一刻
商军大败之后,纣王败逃回宫。他比夏桀有骨气,自焚了。
于是,周武王在N万大军的拥戴下进入朝歌。面对周军明晃晃的戈矛……哦不对,应该是血迹斑斑的戈矛,商民都只得战皇地向武王行礼。
这登峰造极的胜利,让武王得意忘形,必须要抒发一下满腔的热血。他来到纣王的自焚处,拖出纣王已经烧得面目全非的尸体,开始了令人发指的虐待和侮辱:他先拿出弓箭,射了三箭;又拿出佩剑,砍了一剑;最后拿出黄铜的斧头,把纣王的脑袋给砍了下来。之后,这个有虐尸癖的家伙还不过瘾,又把纣王两个妃子(不知道里面有没有美女妲己)的尸体也各射了三箭,砍了一剑,然后用没有磨过的铁斧头,把她们的脑袋给锯下来了。随后,武王又把三颗脑袋挂在旗杆上,这才心满意足。
对比当年商汤活捉夏桀后,将其流放软禁,周武王显得分外的变态。纣王选择自焚,也算走对了。
过了几天,周武王在朝歌上演了一出排场盛大的活剧。一百名壮汉打着九旒大旗开路,由武王的弟弟叔振铎引导车辆,周公旦拿着大斧头,毕公高拿着小斧头,散宜生、太颠、闳夭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世界人物库,古今中外人物资料 周武王简介,介绍,生平事迹 图片照片

有关作品[组图]周武王:因人成事的革命家详细资料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 人物资料查询方法:你可以按拼音字母检索的方法查询,也可以按分类列表查看的方法查询
  • 人物字典  A B C D E F G H J
  •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