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柳永不同的地方还有一点,就是他描写羁旅行役往往采用咏物的方式。如《花犯》一词写梅花,《六丑》一词写蔷薇,《兰陵王》一词写柳树、《大酺》一词写春雨,等等,属于托物咏志,以眼前所见某一景物为题,抒写离别流落的感伤哀怨,这意思就表达得深隐含蓄了。
另如《苏幕遮》这首词,只写对家乡的怀念,情调则比较健康。词的上片是,“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哓窥檐语。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沉香,是一种香料。溽暑,指夏天的湿热。开头两句写屋内点燃沉香,驱除夏天的湿热。中间两句写到屋外鸟雀在欢唱,一是高兴天亮了,二是高兴天晴了。“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两笔就勾勒出鸟雀的神态。然后再有三句写到池塘之上,荷叶经过一夜雨水的浸润,现在又受到朝阳的照射,在晨风中亭亭玉立,摇曳多姿。“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三笔就勾勒出荷叶的神态。词的下片写由荷花引起的乡愁,原文是,“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吴门,本指江苏苏州一带,这里泛指江浙地区。作者是钱塘人,钱塘就是今天浙江的杭州。长安,这里代指北宋都.城汴京。芙蓉,就是荷花。浦,指湖北入口的地方。作者说自己长期留在汴京,不能回到江南故乡,十分想念故乡。但不说自己想,而说“五月渔郎相忆否”,意思是自己长想着夏天在湖上打鱼的渔郎,以致做梦也驾着扁舟,划着小桨,进入满是荷花的湖里去了。作者不仅抒发了思乡之情,而且写出了江南风光之美。写鸟雀、写荷花,不仅能得其神态,而且其中体现着作者的愉悦的感情。这首词清新淡雅,疏郎明快,是周邦彦大量“富艳精工”的淫秽歌词所不能相比的。
周邦彦前期有过和柳永类似的生活经历,后期则是宫廷文人。他也长于写羁旅离别之苦,所以有人把他和柳永并称;又由于他的词律工巧,用语清新,而与奏观并称。他精通音律,把慢词推进一步。张炎说:“美成诸人又复增衍慢、曲、引、进,或移宫换羽,为三犯四犯之曲,按月律为之,其曲遂繁。”他的慢词不仅长于叙述手法,而且善于概括。周词风格接近柳永,工于慢词,格律严谨,语言洗炼,蕴藉含蓄,典雅艳丽。在词的发展史上,周邦彦的贡献是明显的。
首先,由于他的努力,使得慢词词调定型化,使其最后完成了音乐语言与文学语言的紧密结合,并成为词坛主要体制。
其次,创造了许多词牌新调,如慢、引、近、犯等调式,使词的体制更为丰富多彩。
另外,他的词作注意协调音律,讲究四声,使词这一文学形式其艺术特色更为明显突出。周邦彦是北宋婉约词派集大成者和格律词派的创始人。但是,他的过于追求音律和形式之美的缺点,也妨碍了人们自由运用词的形式去表现广阔的社会生—活。
《兰陵王·柳》(以下筒称《兰》)是周邦彦的代表作。
“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随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长亭路、年去年来,应折柔条过千尺。闲寻旧踪迹。又酒趁哀弦,灯照离席,梨花榆火催寒食。愁一箭风快,半篙波暖,回头迢递便数驿,望人在天北。凄恻,恨堆积。渐别浦萦迥,津堠岑寂,斜阳冉冉春风极。念月榭携手,露桥闻笛。沈思前事,似梦里,泪暗滴。”
表面上看,这是一首咏物词。但这里的“柳”,实是人化了的自然,它拂水飘绵,柔条千尺,作为历史的见证,与人类共悲欢寓合。古代的文人墨客,咏柳与离别已结下不解之缘。因此,这实是一首托柳起兴,描绘羁旅行役的送别词。这首词借咏柳写别情,进而抒发“京华倦客”抑郁惆怅的感情。羁旅行役,是古已有之的传统题材,人所熟知,自启然艺术要求更高,创作难度也就愈大。所以即使是握有“生花妙笔”的江淹,也发出了“谁能摹晳寓之状,写永诀之情”的慨叹。要在羁旅行役,寓愁别恨题材中取得成功,就必须在艺术上多下苦功。《兰》词就集中反映了周邦彦在这方面的艺术突破。
《兰》的主题是什么?据张端义《黄耳集》截,以为是周邦彦与京师名妓李师师狎游,得罪了风流皇帝宋徽宗,被贬寓京,故作此词,这是无稽之谈,后来王国维已在《清真先生遗事》中详细辩驳,说明并无此事。我们只要认真阅读作品,也自会体味到这不是作者离京之作,而是如周济《宋四家词选》所说,是深入一层的“客中送客”之作。词中有“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句,这是点明题旨的关键。“故国”,古代常泛指故乡,周邦彦是南方人,年青时入汴京(今河南开封)太学,才华横溢,很想为国家干一番事业。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很快被统治者冷落一旁,“五岁不迁”(《宋史》本传),落得个“两眼荧荧收泪光”的凄惨下场,这对一个力争上进的青年来说,无疑是当头浇了一瓢冷水,美好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