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1952年3月31日,中央人民政府决定兴建荆江分洪工程,确定分洪工程主要由中南军区部队承担,国家水利部负责技术指导,唐天际任工程总指挥兼政治委员,赵尔陆负责工程一线工作的组织实施。4月5日,荆江分洪工程开工,赵尔陆、唐天际组织指挥10万名官兵同湖北、湖南的20万民工,展开荆江分洪工程大会战。他们组织部队承担太平口进洪闸、黄山头节制闸、虎海河拦河坝、黄天湖过湖段新堤等重要工程,同治水民工齐心协力,排除万难,日夜奋战,于6月20日提前15天完成工程任务。建成后的分洪区,蓄水量达50亿到60亿立方米,有力地保障了荆江两岸800万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和数百万亩良田的丰收,并改善了长江水利交通。 6月下旬,赵尔陆奉命到北京参加中央会议。会议期间,毛泽东同赵尔陆谈话,让他负责组建第二机械工业部(简称“二机部”)。8月7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17次会议通过《关于调整中央人民政府机构的决定》,决定成立第二机械工业部,统一管理国防工业。赵尔陆任部长。 赵尔陆知道:新中国几乎没有现代国防工业,只有战争年代各根据地建立起来的一些设备简陋的兵工厂,及国民党留下来的受到严重破坏的军工“烂摊子”,自己对国防工业又是门外汉,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发展国防工业,将会遇到许多想象不到的困难。为尽快由外行变成内行,赵尔陆在不断深入基层调查研究的同时,经常出入北京的书店、旧书摊,购置了大量国防工业方面的书籍,刻苦学习和掌握国防工业的基本知识,使自己尽快适应工作的需要。 " 赵尔陆深深感到,发展国防工业的另一个重大难题,是缺少领导管理干部与技术人才。为此,他向毛泽东、中共中央书记处写的第一个报告,即拟请中央财经委员会于1952年9、10两个月调补县团级以上干部650人,分配当年大学毕业生1000余人,充实到各级管理部门与工厂中去,以达到初步健全现有组织,进而为来年开始新建和扩建的工厂做好组织准备。报告很快得到毛泽东和中共中央的批准。 为进一步取得加强国防工业建设的主动权,赵尔陆一边从书本上学习理论知识,一边向工程技术人员请教,走到哪儿问到哪儿。很快地,他不仅能说出常规武器的性能和构造,还能熟记飞机上的主要结构部件。他每年有三分之一以上的时间在基层,调查新情况,研究新问题,力求对工作能做到走一步看两步,不断发现和解决国防工业建设中的主要问题,适时提出新的任务和要求。 二机部所管辖的军工企业,主要是在解放区建立起来的几十个简陋枪炮弹药制造厂和修理厂,以及接收国民党政府遗留下来的几十个残缺不全的军工厂,军工生产没有统一标准,航空工业更处于从无到有的初创时期。赵尔陆“新官上任三把火”,决心从抓管理开始:一是抓技术管理保证质量,二是抓生产管理提高效率,三是抓经济管理降低成本。他决心用3年时间使国防工业上3个台阶,建立国防工业的管理模式。在他主持下,1953年2月,二机部召开第一次厂长会议,确定该年以加强技术管理为中心,确保产品质量;1954年初,二机部以局为单位分别召开厂长会议,决定该年以加强生产管理为中心,建立高效率的生产责任制。 国防工业初创时,军工生产受苏联体制的影响很深,采用的是集中计划,统一领导;军用技术与民用技术脱离,各走各的道。赵尔陆在实践中体会到,搞武器装备的更新换代,需要军民通用的新材料和新兴的电子技术等方面的支持,因而十分重视“平战结合”问题。他从1954年开始,就着手研究国外的经验,探讨军工企业生产民用产品的路子,了解民用工业在战时转产军事装备的可能性。为了弄清情况,他经常把军工厂厂长请到家里谈情况,有时一谈就谈到深夜十一二点。 军品生产有严格的质量要求,生产过程中的每一道工序都有严格的规范标准。中国开始生产苏式武器时,在加工设备、工艺技术和组织管理、规章制度等方面,都与苏联技术资料的要求有不同程度的差距,因而在试制和生产成品时有两种意见:一种意见是以现有条件和生产方式,制造出基本符合验收规格的产品,逐步达到苏联技术标准,分步实现“制式化”;另一种意见认为,在战时急需、工厂设备条件短期难以达到技术要求的情况下,可以考虑逐步提高的方案,现在朝鲜已经停战,从长远考虑,走“一步制式化”途径较为有利。赵尔陆同意后一种意见,主张走“一步制式化”的路子。 于是,赵尔陆和炮兵司令员陈锡联联名上报中共中央军委和中央财经委员会,建议采用“一步制式化”途径。4月21日,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彭德怀批示:提高产品质量,达到完全按苏联产品图纸和技术标准进行生产。政务院财经委员会副主任李富春也同意从严要求,提高标准,走“一步制式化”的路子。 实行“一步制式化”,就是按产品的设计要求和技术指标,突破技术难关,达到定型生产,其核心是确保产品质量,关键技术一步达标,不降低标准,不搞代用,质量不过关不得投入生产。这时,实现武器装备“一步制式化”的主要困难是,受手工业生产模式的束缚,有些原材料质量达不到要求,技术基础十分薄弱,许多试验手段处于空白。在确定走“一步制式化”路子后,赵尔陆组织有关部门抓紧引进苏联军工生产的技术资料,加强和改进管理体制、管理方式、运作机制,使军工试制、生产有了统一的标准和规范。他强调军工生产必须贯彻质量第一的方针,并与部党组成员加强领导,精心组织,使国防工业有关部门很快成功试制了陆用双管炮、舰用四联高炮、地面通信设备、T54中型坦克、56式喷气歼击机等一系列新型武器装备,随后投入批量生产。 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决定国家设立国防委员会,赵尔陆被任命为第一届国防委员会委员。1 [1] [2] [3] [4] [5] [6]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