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解放军高级将领传]赵尔陆2
|
汪道涵等,与国家计委、二机部、冶金部、纺织部、中国科学院等单位有关人员一起考察工厂、研究所。经过调查研究,他组织上海化工研究所、冶金局、纺织局、有色金属局、复旦大学等十多个单位,把吴淞口一家已停工的制砖厂改造成研制场所,终于攻克了这项尖端技术,试制出合格的分离膜。之后,赵尔陆又组织有关部门抓紧选址建厂,落实生产任务,进行批量生产浓缩铀。 1964年6月20日,中共中央批准罗瑞卿《关于中共中央国防工业政治部领导干部配备和国防工业党委组成的报告》,决定国防工业党委由罗瑞卿、赵尔陆、张爱萍、刘杰等13人组成,罗瑞卿任第一书记,赵尔陆任第二书记兼国防工业政治部主任。 6月25日,赵尔陆经过多方考察,认为第一颗原子弹试验能爆炸成功。于是,他向聂荣臻作了汇报,并与张爱萍商量责成中央专门委员会办公室副秘书长刘柏罗起草给周恩来的报告,汇报原子弹研制工作和第一颗原子弹试爆的准备情况,以及试验能够成功的理由。报告送到周恩来手里时,他正准备出访亚非国家,看到报告非常高兴,立即转呈毛泽东,毛泽东很快圈阅同意。 原子弹试验进入紧张阶段后,参试人员奋战3个月,按时完成了各项准备工作。9月16日,张爱萍等向中央专门委员会作了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试验的准备情况和正式试验安排的汇报。随后,周恩来主持中央专门委员会对首次核试验时机进行了慎重研究,并提出了两个方案,议定报请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和毛泽东最后决定。9月27日,张爱萍等向核试验基地传达了中央专门委员会和周恩来的指示。随即根据气象预报,建议试验时间选定在10月15日至20日间。毛泽东、周恩来同意这一建议。10月14日晚,周恩来亲自批准了原子弹爆炸的“零时”——1964年10月16日15时。这一天,在中国大西北罗布泊,蘑菇云腾空而起,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从此中国有了自己的核盾牌。 原子弹试验成功后,周恩来提出中央专门委员会要抓导弹。负责导弹生产研制、生产的第七机械工业部(简称“七机部”)领导向中央专门委员会汇报提出:由于各种原因,中程导弹要到1968年才能进行靶场试验。周恩来感到进度太慢,派赵尔陆带中央专门委员会办公室的李光、刘柏罗等人到七机部的研究院调查了解。赵尔陆到研究院后与科技人员一起分析形势,讨论问题,商议方案,鼓励科技人员一鼓作气,迎接新一轮战斗,争取更大的胜利。 赵尔陆带领工作组在各研究院、所先后听取了对仿制近程导弹、研制中程导弹、发展战略导弹的各种不同意见。其间,还多次征求钱学森、任新民、黄纬禄、屠守锷、谢光选等科学家的意见。经过综合分析研究,与七机部领导一起反复研究商讨,一个型号、一个型号地将各型导弹的研制排出研制顺序和日程,将中程导弹的研制作为重点,照顾到战略导弹的预研,最后提出了短期计划和长远规划意见,并制订出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战略导弹的全面规划。将中程导弹靶场试验时间,从预定的1968年提前到1966年试验成功。 赵尔陆在抓国防科技事业中,很注意钻研新产品的技术工作,认真听取各方面专家的意见,善于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一次,他请汪道涵和国家计委的干部一起商谈解决研制常规潜艇存在的问题。这时,潜艇的鱼雷研制工作已经确定,剩下最大的难题就是潜艇的眼睛——潜望镜的镜筒。国内没有大型无缝钢管,苏联又撕毁协议,拒绝供应。刘柏罗提出利用重型机器厂生产的炮管钢材作原材料,用深孔钻机床加工成长10米左右的潜望镜镜筒。刘柏罗又补充说:我们情愿以减产一门大炮的代价,来换取一艘装上眼睛的潜水艇顺利出航。赵尔陆、汪道涵对刘柏罗的建议非常重视,在深入考察后,拍板采纳了刘柏罗的意见。此后,常规潜艇一艘接一艘地驶出造船厂,而大炮也并未减产。 1964年,中共中央根据国际上日益紧张的“冷战”形势,决定建设“三线”。同年秋天,赵尔陆带队奔赴西南、西北的三线地区勘察,掌握第一手材料。他们从甘肃南部翻过秦岭到陕西汉中、安康地区,顺汉江而下,一路上阴雨连绵,常常遇有泥石流滑坡阻塞公路。这次勘察,历时3个月,跋山涉水,昼夜奔波,途经8个省(区)22个地区,行程1.3万多公里。 勘察途中,行至陕鄂豫三省交界处老河口时,汉江正好发大水,波涛汹涌,渡船不能摆渡,公路大段大段被淹,赵尔陆一行被困在老河口整整4天。武汉军区提出派直升机接他们到武汉,赵尔陆得知后坚决不同意,说:“坐飞机还叫什么勘察?我们这次来是要掌握第一手的材料。”在等水退的日子,赵尔陆召集大家讨论一路上勘察的观感。后来,他们给中央关于动力问题的报告,其基本观点就是在这几天议论中形成的。 当赵尔陆等人行至贵州遵义一带时,他兴致勃勃地看着沿路的山河,给随行人员回忆长征时曾经走过的地方,不时地感叹一句:如今是旧貌换新颜了!每到一地,他都认真听取当地的情况介绍,查阅地方志等历史文献,实地勘察地形、地貌、水系、资源、人口、粮食产量和交通运输情况,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通过周密调查,赵尔陆集中大家的智慧,就三线建设重大问题向中共中央写了4个专题报告,对三线工厂的布局、技术政策和厂址选择,以及动力建设等,提出了具体方案和建议。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对这些建议,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并转发有关部门。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一座座工厂在三线建立起来。 赵尔陆外出考察“三线”地区回到家里,发现他的办公室被整饰一新,墙壁喷成了苹果绿色。虽然漂亮了许多,他却很不高兴,找到主管后勤的干部说:“你们拿公家的钱送人情倒很慷慨!这房既不破也不漏,有什么可修的!”最后,他请财务部门核算了材料成本,开列出材料费和工人工资,自己拿出2000元的存款,付清了这次修墙费用。 1964年12月20日至1965年1月4日,赵尔陆作为当选代表出席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并被任命为第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 在原子弹、氢弹、导弹有了重大进展和阶段性成果,三线建设已经展开时,赵尔陆向周恩来建议,加速人造卫星的全面研制工作。1966年2月,陈芳允等专家起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世界人物库,古今中外人物资料 赵尔陆简介,介绍,生平事迹 图片照片
有关作品[解放军高级将领传]赵尔陆2详细资料
|
上一篇文章: [解放军高级将领传]赵尔陆1 |
下一篇文章: 晋东北抗日根据地的开辟者——赵尔陆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