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日,由海外返回上海。
3月1日,在武昌就任“豫鄂皖三省剿匪副总司令部”副总司令职,代行总司令职责。
1935年 35岁
2月5日,赴庐山见蒋介石。蒋限期3个月肃清豫鄂皖三省境内的红军。
3月1日,任军事委员会委员长武昌行营主任。
4月2日,授陆军一级上将军衔。
10月2日,就任“西北剿匪”副总司令。代行总司令职务。设总司令部于西安市。29日,去南京参加国民党六中全会,临行前叮嘱部下,没有他的命令不许轻举妄动。
11月22日,任中国国民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央执行委员、监察委员。
12月,赴南京参加国民党五届一中全会。会后赴上海会见杜重远、李杜,坚定了抗日决心。
1936年 36岁
1月初,在洛川前线指挥所,会见了在洛川战役中被红军俘虏的原东北军107师619团团长高福源。高介绍了共产党的主张。是月6日会见中共人士潘汉年。
6月15日,长安军官训练团成立,张任副团长、代团长。18日张学良出资创办《西京民报》,宣传东北军复土还乡,团结抗日思想。22日,张学良发表《中国的出路唯有抗日》的演讲,表明了他的抗日决心。
9月,任“抗日同志会中央委员会主席”(这是由他直接领导的宣传、鼓动抗日的政治性秘密组织)。
10月29日,飞往洛阳,继续劝蒋抗日,遭蒋努斥。
11月27日,上书蒋介石,请缨抗战,遭蒋严词拒绝。
12月2日,去洛阳见蒋,告之西安情势。要求释放抗日救国会“七君子”。
12月4日,蒋介石抵西安。调几十万大军“进剿”红军。张与杨再次向蒋诤谏,又遭训斥。
12月8日,与杨虎城秘密商议,劝谏不通,只能“兵谏”。西安数千名学生为纪念“一二·九”一周年举行游行示威,前往临潼向蒋请愿。蒋下令“格杀勿论”。张学良亲自追到东郊十里铺劝阻说:“保证一星期内用事实来答复他们。”
12月10日,蒋介石召集军事会议,决定12日发布第六次“围剿”红军命令。张、杨决心不再与红军作战,要抢先打乱他的计划。11日晚,张到华清池向蒋苦谏,毫无结果。蒋决定把东北军调到福建,是日晚张、杨决定“兵谏”,并进行具体部署。
12月12日,他与杨虎城将军,为救国救民,力挽狂澜,发动兵谏,逼迫蒋介石停止内战,联共抗日。发表通电,提出“改组南京政府,容纳各党各派,停止一切内战,释放爱国领袖,开展民主爱国运动,保证人民政治自由,遵行总理遗嘱,如开救国会议”等入项爱国主张。并致电中共中央,要求派代表团到西安,商讨抗日救国大计。
12月14日,在西安电台向全国发表广播讲话。取消“西北剿总”,组织“抗日联军临时西北军事委员会”,张学良任主任委员。
12月17日,与红军代表周恩来会谈。
12月20日,与端纳会谈,和杨虎城共同发表《告东北军、十七路军将士书》,号召两军将士不惜一切争取中华民族解放。
12月22日,宋美龄到西安,晚上,张学良和杨虎城、周恩来一起与宋子文、宋美龄举行会谈。
12月23日,会谈达成六项协议。蒋介石口头答应,但不签字,以领袖“人格”作保证。张学良决定释放蒋介石,并亲自送蒋介石回南京。
12月24日,周恩来在张学良的陪同下会见蒋介石。
12月25日,会见杨虎城和东、西北军高级将领,向他们表示释放蒋介石。下午3时亲自送蒋返京。当日,抵洛阳。
12月26日,蒋介石与张学良各乘飞机先后飞抵南京。张学良暂住南京宋子文公馆。
12月30日,南京政府任命李烈钧为审判长,对张学良进行军法会审。
12月31日,军法会审结果,张学良被判处十年有期徒刑。剥夺公民权5年,他从宋子文公馆移住南京中山门外孔祥熙公馆。
1937年 37岁
元旦,张学良发表《告东北军将士书》,勉励东北军精诚团结,加紧训练,待命杀适度,收复东北。
1月4日,国民政府发布‘特赦令’,但仍将张学良交军事委员会严加管束。张从此开始幽居生涯。
1月13日,迁移浙江奉化溪口镇雪窦山中国旅行社。
2月7日,“二二事件”发生后,张学良写信给于学忠称:“话不知从何说,泪不知从何流。”
2月17日,致函于学忠,希望维护东北军团结。
3月30日,于学忠到溪口见张。
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全面抗战实现。
9月秋节,张学良向蒋介石提出参加抗战,蒋要他“好好读书”。
冬,迁移安徽黄山“听涛居”。十天后迁移江西萍乡“绛园”。
1938年 38岁
1月,迁移湖南郴州苏仙岭。
3月,迁移湘西沅陵凤凰山。
9月,湖南省主席张治中到凤凰山看望张学良。张学良写信给蒋介石,请张治中代转,再次提出参加抗战,结果石沉大海。
1939年 39岁
11月下旬,日军进犯湖南,张又迁移贵州修文县阳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