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培森 程中原 李安葆
举世闻名的长征是党的领导者集体智慧谱写的不朽乐章。这个领导集体的核心无疑是毛泽东,然而其他成员的配合也是不可缺乏的,张闻天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成员。毋庸讳言,他在长征之前曾经犯过"左"倾错误,但是由于他的自觉转变而对长征起了特殊重要的作用。
张闻天在长征前夕发表了《一切为了保卫苏维埃》的文章,提出了对转移具有重要意义的若干战略思想。张闻天的这篇文章发表于1934年9月29日的《红色中华》,它提出了关于红军转移的若干重要战略思想,而这些同毛泽东反"围剿"的战略思想基本相一致,也被后来长征历史实践证明是正确的。
文章在论述转移必要时,提出要"依照当时的具体环境而决定采取进攻、反攻、防御以至退却"的战略思想。根据敌我力量的具体变化来决定进攻、防御和退却,反对盲目冒进,采取灵活变化的战略,乃是毛泽东从领导井冈山反"围剿"以来形成的一贯的基本战略思想。与此相反,不问具体条件一概只要进攻的所谓进攻路线,则是王明"左"倾路线的战略方针上的根本错误。而张闻天在这篇文章里却表现出了与毛泽东战略思想的一致。需要看到的是,文章对斗争方式的解释和它对"只要进攻"模式的批评,不仅表现了他对进攻路线实质上的否定,而且从战略思想的高度上说明了这次转移。事实证明,后来恰恰是毛泽东的军事战略方针代替了那种直线式的僵化的军事战略方针,红军长征才从根本上扭转了形势。文章在端正人们对转移前途的认识时,从中国革命基本问题的高度上强调了革命战争的长期性和不平衡性。应当看到,关于中国革命的长期性和不平衡性的科学思想,正是毛泽东创立的红色政权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这个问题的不认识乃是党在大革命失败后屡犯"左"倾错误的一个重要原因。而张闻天这篇文章确认这是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并将革命长期性的时限估计到"不是几天几月甚至几年"而是十几年以上。这不能不说是可贵的觉悟。而对于红军长征来说,这的确是一个重要的精神武装。
这篇文章在阐明转移目的时提出保持"红军主力的有生力量",争取有利条件以继续打破敌人"围剿"的战略原则。历史表明,重视有生力量为目标,不以固守一城一池为目的,乃是毛泽东领导历次反"围剿"战争取得胜利的运动战的有效方针,而"左"倾军事领导者却根本不懂得这是处于敌强我弱形势下红军粉碎"围剿"惟一正确的作战方针。张闻天在动员红军转移时大体上指出了这些原则,这些自然对于后来长征的发展也是有意义的,同时还说明后来在李德、博古军事错误发展到危及整个红军有生力量的紧要关头,他本人能挺身而出支持毛泽东,也是早有其思想基础的。
张闻天能在这时提出上述这些思想并非偶然,而是经历了较长时间的思想转变过程。事实上他从1933年接触苏区时间不久,就同"左"倾中央主要领导人博古发生了政治上的分歧,至1934年4月的广昌战役失败之后,他同博古之间又在军事方针问题上发生了一场激烈的争论。张闻天认为不该同敌人死拼,博古则讥讽他是普列汉诺夫反对1905年俄国工人武装暴动的机会主义,两人争得面红耳赤,争论之后张闻天一直没有改变自己的态度。因此,伍修权认为张闻天的这个态度也是遵义会议能够召开的一个基础。
张闻天这时能写出这样的文章,受毛泽东思想的影响显然是一个重要的因素。1934年中华苏维埃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后,张闻天担任人民委员会主席,工作中同毛泽东的交往增多,肯于倾听意见的张闻天从工作接触中逐渐加深了对毛泽东的了解,因此,张闻天这篇得到毛泽东思想的启示而又作出自己论断的战略文章,不仅反映了他个人的觉悟,而且从一定意义上说,它实际表明了从错误中学习的中国共产党正在孕育着新的生机。总之,在"左"倾中央对转移未作公开普遍动员的情况下,这篇从理论上论证转移的"战略社论",其积极作用是应予肯定的。
长征初期的张闻天拥护毛泽东,促成了遵义会议胜利召开。遵义会议是整个红军长征历史的一个根本转折点,张闻天对 [1] [2] [3] [4] [5]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