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琴秋的最后岁月
|
张琴秋是一位著名的红军将领,其60余年的生命艰难曲折,极尽坎坷:起初在国内参加工人运动,后留学苏联,回国后在鄂豫皖苏区工作,并曾任红四方面军总政治部主任、西路军政治部组织部长等职;新中国成立后从事经济工作,担任纺织工业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1968年4月22日含冤逝世。李蕾、杨雪燕著《海琴秋韵——张琴秋传》(长征出版社2006年1月版)记录了张琴秋传奇的一生。本文选自书中开头和末尾部分,略有改动。标题为编者所加。 山雨袭来 1966年的初夏,上海。 天气有些沉闷,仿佛快下雨了。身为纺织工业部副部长的张琴秋正在纺织机械厂领导着搞“四清”,突然接到部党组的紧急通知,要她立刻返京。凭以往的经验,她预料到北京方面一定有什么更重要的事情。临行前,她召集机械厂领导开了一个会议,对“四清”工作做了一些安排,便匆匆上了 火车。 头发花白的张琴秋坐在软卧车厢里,透过车窗望着窗外,可无心欣赏飞掠而过的秀丽的景色,她一直判断不清的是,部里召她紧急回京,到底是出了什么事情? 当时国内的形势是这样的,党中央的工作暂由刘少奇主持,毛泽东一路去视察江南。6月1日,《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篇社论《横扫一切牛鬼蛇神》,成为公开发动“文化大革命”的动员令,国内的局势一下子就有些乱起来。为稳住局面,集中对“文化大革命”的组织领导,刘少奇在中央主持召开了有关会议,在邓小平等人的倡议支持下,决定还是采取由上到下派驻工作组的办法,这是党的一贯做法,多次都被证明是积极有效的。纺织工业部党组遵照中央的指示,决定还是委派党组副书记张琴秋带领工作组,深入到该部下属的北京纺织科学研究所去。张琴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被从上海召回北京的。纺织工业部党组认为,北京科研所情况比较复杂,知识分子成堆,问题也相对比较棘手。张琴秋是纺织工业部的老领导,基层工作经验丰富,又一直分管生产和技术工作,对知识分子熟悉了解,由她带领工作组下去,有利于工作的开展。 张琴秋下了火车,马不停蹄直奔部里。她静静地听完部长的安排。对部里的安排,她没表示异议。尽管她已有很长时间没在办公室里坐一坐了,总是在下面各地跑来跑去,不过,她感到很充实,也很乐意。就这样,张琴秋来到了纺织部所属的北京纺织科学研究所。 到了这个单位,张琴秋并不急于表态,而是从认真听取汇报、了解分析各方面情况人手。经过一个阶段细致的工作,头绪清楚多了,她认为情况没有想像得那么坏。对于群众反映的问题,能解决的尽快解决,一时解决不了的,及时向部党组作了汇报,并负责做好解释工作,取得群众的谅解。张琴秋没有架子,善于和群众打成一片,日子一长,大家有什么问题都乐意跟她谈,科研所里稳定多了。张琴秋也感到以往的工作之所以有些地方群众不满意,是由于一些政策没有能够做到对大多数人设身处地,这是非常有必要在下一步工作中予以克服和纠正的。正在工作组的工作越来越顺手的时候,谁也没有想到,形势突然发生了意想不到的变化。7月26日,中央政治局召开扩大会议,决定撤销工作组。在毛泽东看来:派工作组不仅是一个领导运动的方式方法,而且是一个对待群众的立场和态度,是赞成还是反对搞“文化大革命”的问题。科研所里一下子沸腾了,有人公开提出让工作组滚出去。张琴秋毫无精神准备,一夜之间不由分说地被推到了无产阶级对立面。 群众运动汹涌澎湃。根本来不及思考,张琴秋的家就被抄了,而且抄了不止一次。一拨一拨的造反派气势汹汹地来到她家,那阵势,像要挖地三尺。现金和存折拿走了,一共1万多元。衣物、家具、一些日用品也被搬了出去,还有书籍、日记、工作笔记以及私人信件。张琴秋冷静地注视着这一场洗劫,不亢不卑,不言不语。漫长的革命生涯使她无一例外地经历了党内一系列的斗争,从而也积累了她丰富而沉着的党内斗争经验。她任由造反派们当着她的面把她家翻腾得乱七八糟,对拿走的现钱、存折以及衣物都表现得很漠然。在她眼里,那些东西有亦可,无亦可,并不值什么。造反派们一个个都像嗅觉灵敏的猎犬,你越是阻止他们干什么,他们越会表现得坚决和彻底。张琴秋心里了解这一点,所以对从她家拿走的东西,她没有表现出丝毫的惋惜。事实上那些东西也不值得惋惜,生不带来,死不带去,钱、物哪一样不是身外之物?然而,当造反派又试图把一些资料也像其他东西一样搬走的时候,张琴秋却挺身而出了,横住身子挡在造反派面前,声音不高,语气却强硬:这些东西你们不能动! 全国解放后,中央军委专门成立了以徐向前[1] [2] [3] [4] 下一页
|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世界人物库,古今中外人物资料 张琴秋简介,介绍,生平事迹 图片照片
有关作品张琴秋的最后岁月详细资料
|
上一篇文章: 陈昌浩身背包袱 张琴秋痛失儿子 |
下一篇文章: 红军第一女将张琴秋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