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7年12月27日下午,南昌城内乌云密布,阴风惨惨。戒备森严的三经路上,一辆囚车风驰电掣般开向下沙窝刑场,车内传来阵阵“中国共产党万岁!”“工农革命成功万岁”的口号声。这位即将为革命而献身的青年,就是五四运动后,江西第一个革命团体——江西改造社的创建人,江西第一本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杂志《新江西》的主编,中国共产党江西省组织和青年团的早期领导人之一,与方志敏、曾天宇并称为“江西三杰”之一的袁玉冰。
(一)
袁玉冰,别名冰冰,孟冰。1899年农历正月十八日出生在江西省兴国县崇贤乡上沔村(现划分泰和县)的一位普通农民家里。他家境贫寒,为了分担父母肩上的重担,袁玉冰从小就放牛、割草、砍柴,十一岁方进私塾念书,十五岁到兴国高兴民德小学就读高小。当时,学校有不少出身富豪家庭的学生,有的甚至染上了赌博抽烟、酗酒打架的恶习。袁玉冰对这种流氓习气非常厌恶,在老师和同学的支持下,创立学生自治会,带头发起禁止抽烟喝酒、禁止旷课、禁止打架的“三禁”活动。他还创办了学生阅书社,由学生自愿捐款,购置书刊。他在后来的《二十初度感怀》中写道:“余在成德小学时,曾组织自治会,阅书社,同人品学蒸蒸日上,颇为一般父老所欢迎”。袁玉冰高小毕业后,又在1918年秋考入南昌二中,生活从此翻开了新的一页。
1919年,举世瞩目的“五四”爱国运动爆发了。5月7日,为了响应和声援这次爱国运动,召开了南昌市学生代表大会,袁玉冰作为二中的学生代表出席了这次大会。接着,他和同学们一起,参加了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提倡国货,抵制日货,并将搜查到的日货当众烧毁。他们的行动被一些因循守旧的人讥为“过激”,还称他们为“过激党”。袁玉冰则在《答友人》一诗中,针锋相对地断言:我看将来定为“过激党”的天下,“盖势所必至,而理所难逃”。这一年,袁玉冰正好20岁,他写下《二十初度感怀》一诗,抒发他对国运前途的关心和立志革命的抱负。诗曰:“光阴去我太匆匆,忽忽年临二十中。矢愿从今坚立志,要为世界主人翁。国势阽危抱札忧,拘回深愧乏良谋,才疏漫与终军比,弱冠空贻识者羞。”“原来我亦是贫家,那得金钱用似沙,游年多年消矩费, 从今敢不力征奢。”如果说他是这首诗是个刚过二十的风华后生对理想抱负的直接抒发,那么他对学友的劝勉则从侧面表现了他立身外世的准则与态度。他的《赠周君转学心远中学》写道:“世事原来少自由,一时失意不须愁,劝君募把东隅恋,且看桑榆尚可收。”他活用日出东方,晚景桑榆作比,鼓励朋友不要贪恋往日的成功,更要努力争取日后的胜利,其奋发进取的精神溢于言表。他在《最弟》中说得更是透彻明白:“人生难得是青春,要学汤铭日日新。但嘱加鞭须趁早,莫抛岁月负双亲。”据《尚书》载:商汤浴盘上的铭词说:“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以此免勉励弟弟日新月异,奋发有为。由这些诗我们不难看出,青年袁玉冰的革命志趣,崇高理想与伟大抱负是何等的高洁执着。
(二)
经过“五四”运动的革命洗礼,袁玉冰的思想由追求爱国真理开始向共产主义者转变。这一转变,他曾作《无题》一首予以明确表述,其中有反思,更有充满自信的自励,诗曰“弹指流光鞭。”从此,他经常阅读《新青年》、《每周评论》等进步书刊,探求救国救民的道路和方法。他对李大钊在《新青年》发表的宣传十月革命、社会主义和马列主义的文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逐渐认识到,组织进步社团,创办刊物,撰写文章,努力提高中国人民的觉悟,是进行革命的首要任务。1919年下半年,袁玉冰邀请黄道、徐先兆、石廷瑜、黄在璇、刘轶、黄家煌、支宏江等七位二中同学,组织了一个进步团体,名叫“鄱阳湖社”。后来他们感到这个名称无法体现团体的宗旨和反映社员们的抱负,遂于1920年12月更名为“改造社。”
这是五四运动后江西南昌成立的第一个革命社团。
1921年1月1日,改造社在南昌二中定宣布正式成立。到会的九位社员公推袁玉冰为会议主席。会上决定成立出版部、出版发行《新江西》季刊,并推举袁玉冰为改造社主要负责人兼《新江西》主编。改造社初创时期,对社员的要求只是一般制度方面的,并无明显的政治倾向。到中、后期,随着改造社社员政治觉悟的是高和斗争的需要,袁玉冰提出了八条社规:(1)积极破坏不良的社会制度;(2)社员只能信仰主义,绝对不能信仰任何宗教;(3)对于民主革命的政党,只能帮助,不能加入;(4)社员须有一种体力劳动或精神劳动的正当职业;(5)社员不得为资本家的助手;(6)社员生活须平民化;(7)社员不得有烟酒嫖赌等不良嗜好;(8)社员必须对马克思学说、社会学、外国语(至少一门)、世界语有所研究。这八条社规就使“改造社”成为一个坚强的革命团体有了较为坚实的思想与组织基础,也使改造社成为一个有着明显政治倾向的马列主义革命团体。
1922年下半年,改造社的主要负责人袁玉冰等都到北京求学,改造社于同年下半年在北京成立了总社,社址设在北大校园内,并在南昌和上海设立了分社。到后来,改造社就象一个革命的磁场,吸引了许我中国革命 [1] [2] [3]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