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是与互联网的历史有着息息相关的企业。对于这样一个企业的收购,不可能是简单几个回合就能尘埃落定的。从这个角度来讲,微软是不是以退为进不清楚,但肯定这个过程是曲折的。在这个曲折的过程中,肯定双方有双方的一些战术。如果从微软今天这样一个提出放弃收购的想法来看,可以说是战术的一部分,也就是说它真正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放弃。从我们来看,我们还是认为微软对于雅虎是誓在必得的,是不是仅仅这一次以队而进,还是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现在很难去分析,目前我们得知的信息是有限的。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这样一种结合和收购的过程是曲折的,在中间或者是未来我们还会看到有更多双方的战术,可能从中国的36计的角度来讲,我们会看到有各种各样的战术使出来,促使这样一种交易的发生。
主持人:微软是否一定要通过收购雅虎来实现它的互联网战略呢?
于扬:可能这不仅仅是一个互联网战略的问题。实际上如果你看微软和雅虎,这两家公司很有意思。微软过去的历史实际上是代表着全世界整个信息技术成长的一个历史,从有微软、英特尔开始,我们才真正地把所谓的信息技术走到个人信息技术时代,之前的IBM更多是为一些很巨大的机构服务。有了英特尔、微软、思科这些公司,我们才看到信息技术走向个人,走向家庭。我们经常听到一个词“信息化”,包括咱们国家也在讲信息化,信息化更多是对所谓某一个人、某一个小的组织、某一个小的局部进行信息技术的武装和装备,更多的是偏向于进行局部的一种修整和改造。这个历程是非常重要的,有点像造基础设施,需要先把马路铺起来。但是当所有的马路基本上都铺完之后,当然中国现在还在建高速路,我们设想一下,中国有一天高速路能够铺到每一个乡镇的时候,负责高速公路建设的这些公司的下一步的未来在哪儿?其实这个问题就是应该微软、英特尔这种公司去考虑的,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一天全世界的信息高速公路一节一节,一段一段都建立起来,未来不再以建路为主要目的,而是路上跑什么车、装什么货物,也就是以应用为王的社会。与其说是互联网策略,不如说我们现在进入这样一个时代,在将来应用趋势下,任何一个企业想在这样一个以平台应用为主要的商业模式的环境中怎么去生存,也就是互联网化实际上从易观来看,将取代信息化成为下一个很大的浪潮。原来的信息化更多是指对基础设施的建设,就像高速公路一样一个村一个村建,一段一段建,最后连在一起。未来更多是应用,更多的车、更多的货物跑在一起。
微软作为这样一个产业巨头,不可能没有看到未来这样一个发展,就是说作为一个建路的公司,使命快走到终结了,应该去把握下一个在上面去运营这些路上的高速公路上的车和货物的机会,去进一步抓住。而如果做到这一点,他必须自己要成为一个互联网公司,要让自己成为从一个基础设施提供商变成应用服务的提供商。毫无疑问以他今天的体量来讲,最好的解决方案是他找到一个以应用服务为主要商业模式的公司,然后跟它合并在一起。而雅虎现在看来是惟一的选择,这个惟一不仅仅指的是它从整个互联网,应用服务时代的开启就是从雅虎开始,也不仅仅是因为雅虎在整个世界互联网流量中还是排在前茅。更重要是今天雅虎提供的服务,不仅有提供给消费者的这些服务,也就是网络服务这部分,包括即时通讯、游戏、视频、音乐、内容、新闻等很多东西,还有提供给广告主所谓网络营销和电子商务相结合的部分。
我们过去看到的信息化是软件、硬件、服务构成的,那么什么是互联网?就是更多的企业会把他的营销、服务、商务放在互联网上,放到互联网这个全世界最大的应用平台上。我们会讲网络营销、网络服务、电子商务。这个实际上是微软为什么一定要做这件事,而且一定要誓在必得最主要的原因。
“婚嫁”不可能一次谈成
主持人:从表面来看,微软与雅虎似乎是在价格上无法达成协议而导致洽购流产。您认为,微软报价是否合理?您刚才也提到雅虎在中国市场的价值,但我们看到国际巨头在中国市场一直都水土不服,雅虎的部分价值该如何体现?
于扬:资本市场的价格大家都应该清楚,无论是在二级市场买卖股票,还是在并购市场买企业,还是一级市场发生的IPO,很重要的概念是你买的都是这个企业的未来,不会为今天的净资产付一个价,因为你买的是它的成长性。
它的成长性和未来要谈两个问题,第一,比如微软和雅虎怎么看互联网化这个大的愿景。如果大家在大愿景上有分歧的,比如微软认为互联网化将来会成为一个比信息化更大的价格,或者是更小的一个价格,那么雅虎反之可能也会认为是一个更小或者是更大的价格,如果他们在认知上产生差异,会反映在他们出价的价格中,在这个案例中,似乎微软从价格上表现出来,我认为你的互联网化没有想象的那么大,原来的高速公路还可以建,因为非洲还没进去。而雅虎认为互联网会成为未来世界的中心,这是第一个,未来的愿景怎么去看。
第二,融合的业务。可能雅虎认为他出价高,是因为他认为他未来的业务发展能够借力微软的地方比较少。而微软出价低是因为你需要借助我很多力量,比如我庞大的中小客户群,比如我很多大的政府和企业的客户,通过借助这些客户群,和微软遍布全世界的渠道,你能更好地发展。这实际上是我们讲所谓融合运营具体的看法,这些看法的差异也会反映在价格上。
所以,价格是表面现象,最终实际上是大家对愿景怎么看,对运营能力和在运营过程中谁更能帮到谁怎么看。目前我们看到至少是在这两点产生差异,也可以解释我刚才说的那一点,为什么像雅虎这样一个具有互联网精神领袖意义的企业,你要购买这样一个企业,是需要很长时间。大家实际上不是在沟通价值,是在谈心,是在沟通愿景,是在沟通未来运营的安排。当这些都谈遍了之后,同意了,价格自然而然就谈拢了。
这就是为什么易观还是认为最终他们会走到一起的原因。现在价格此消彼涨,有不同的意见,这很正常,如果有两家文化背景迥异的公司能够迅速地达成一致,只有两种可能性:第一种可能性,被购买的公司可能太没有价值了,急于要出售。第二个可能性,要收购的这家公司是以一个它无法拒绝的体量来把它吃掉,而不是我们所看到的是一个融合的过程。但是微软和雅虎,虽然微软体量相对比较大,但是我们看微软的互联网业务,实际上并没有雅虎的业务强大。所以,我们谈的还是互联网业务的融合上,这样应该说势均力敌的两个机构,一定要在愿景、运营的能力上要进行来来回回的谈判。但是谈判不能说总是在谈这些,实际上就体现在出价上,因为我们一定要知道价格,说穿了人类价格是感知到,像拍卖会我们经常拍一些东西,就愿意出这个钱,就觉得好,价格是相对的,是感知到的东西。这件事跟我们在拍卖会上看到的是一样的,就是我怎么理解愿景,怎么理解优势互补。
主持人:但是我们现在可能看到一种情况,可能微软非常想买,雅虎就在制造种种困难。就易观这么长时间观察,雅虎现在制造这些障碍,究竟是为了提高自己的价值,还是他不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