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可平。(资料片图)
“学者”俞可平
“俞可平要来参加广东青年论坛!”这一消息从年初八一上班确认后,编辑部同事们的神经兴奋了,在这个寒冷的南国冬日温暖着、跳跃着。
只要你关注中国这个古老国度的社会发展,关注其民主政治的艰难进程,关注《民主是个好东西》这篇2007年灸手可热的“通俗”文章,可能你都会对这个名字格外留意。
“中国最耀眼的政治学者!”、“中国的文胆”、“智囊”,相对于媒体充满尊敬的种种褒奖,还有外界无数的猜测臆想,是俞可平的低调——不出席非学术论坛,不参与各种论争,相关个人专访文字寥寥。
果然,看到我们发去的采访提纲,俞可平在临来广州的夜晚发来邮件: 你们所了解的那样,我喜欢与你们交朋友,哪怕开诚布公的交流,但不太喜欢接受采访,务请你们谅解。俞可平谨识”
但这并没有影响我们在机场的出口一眼就认出这位学者来。
非常的“通俗”,就如同《民主是个好东西》的行文——普通的夹克,普通的休闲裤,也许是从小养成的素食清淡的饮食习惯的缘故,面容清瘦,自己拖着行李,随和地走来。
接过团省委副书记曾颖如手中的鲜花,俞可平听闻有南方日报记者在场,先是一愣,然后笑了,“广东的媒体真厉害!”
到了广东,遇到了一路贴身追踪的广东媒体,低调的俞教授只能“解放思想”了。
“我一直特别敬重敬业的人,我拒绝过许多大媒体的采访,但曾接受过一家小报的专访。那天我坐在飞机上,一位小伙子就坐在我旁边,一开口就是:俞教授,请问能接受我们专访吗?后来一问,他们不仅了解了我的行程安排,还知道我的座位号,老总特批进行这次飞机上的采访,很不简单。”
饭桌上的气氛轻松了许多,像南国的天气渐渐升温。真实的俞可平渐渐浮现,甚至有些纯真,充满趣味。
“大排档?好啊!在哪能吃到广州的大排档?我喜欢去大排档吃东西,每次去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城市,只要有可能我都喜欢吃不同的大排档。”
“不看电视?我看啊,我还喜欢看电视剧,《闯关东》、《士兵突击》我都看过!”
从“网友”汪洋书记、黄华华省长的“欢迎灌水“,到昆明市委书记仇和的公布官员电话,从中国民主政治的走向到广东的“思想解放”,一路聊来,俞可平谈兴颇浓,进食甚少,除了青菜。
多种角色在这位学者身上融合:严谨的学人,爱上网的网友;风口浪尖上的思想者,每每上飞机前买书看的“小说迷”;备受尊敬的德国大学名誉博士,还有自称是“女权主义者”……
无论何种角色,也许“学者”仍是其永远的身份基调。名片上,他写着“教授”,邮箱地址,保留着“北大”的痕迹,而这么多年走来,每天晚上做学问到1点,而凌晨6点,他已起床,开始一天的晨读。
他还是位像年轻人般充满活力、开放、自由、奔放的学者。
俞可平至今仍得意他最近的一次“创新”:广邀20多位青年朋友,泛舟西湖,古今中外,政治经济,畅所欲言。
“我太喜欢和年轻人在一起了,这次你们青年论坛一邀请,我一看,一是解放思想,二是青年精神,就这两个题目,就足够有吸引力了。”
读俞可平的著作文章,你能读到一个学者对于国家、民族未来的深切之思,尽管他否定“文胆”、“智囊”之称,但也坦承自己的研究成果一部分是纯粹学问,一部分受命于官方甚至执政党的核心机构。
因其深切,俞可平还很“固执”。前几年,俞可平提出“人权”、“公民社会”等概念,被人说为“西化”、“自由化”,有关单位来调查,但俞可平心中很坦然,他认为中国应该接受这种普世价值,自己说的话要让外国人“听得懂”才行。不仅这样想,他每每出席学术会议还继续这么说,慢慢地,“人权”、“公民社会”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同,成为社会共同的声音。
正因如此,也许你就不难理解《民主是个好东西》出自俞可平之手。这篇两个小时完成的中国民主政治的“扫盲”之作并非书斋突想,不论是赞成者还是反对者,都不能否认作者对于脚下这片土地的关怀。
“得民心者得天下,政界商界报界学界皆同此理。失道义者失人格,官人商人报人学人概莫能外。”
19日,应邀来访的俞可平给南方报业写下这副对联。 解放思想不是空谈 关键在于制度创新
关于思想解放
解放思想必须去做,必须体现在制度改革上,能够增加我们人民群众的实际利益,解决我们面临的实际问题
记者:现在广东全省上下正在投入“思想解放”的热潮中,希望在新一轮发展中继续保持排头兵 [1] [2] [3] [4]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