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帝国为何短命?秦二世如何夺权篡位?赵高,是宦官还是人才?谁是秦帝国的真正毁灭者?日本就实大学教授李开元研究秦汉史30年,完成创新性的历史作品《复活的历史》,《秦帝国的崩溃》是其中第一部。本书选取秦末群雄竞逐的这一段历史,检索史料,考察实地,体察文物,以期复活当时的历史,供读者浏览与回味。
前奏:沙丘密谋背后的纠葛
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始皇帝在第五次巡幸天下的旅途中染了病,车驾行至巨鹿郡南部的沙丘宫平台(今河北省广宗县西北大平台)时,病重不起。七月丙寅这一天,皇帝在病榻前口授遗诏,赐送远在北部边境监军的长子扶苏。遗诏由中车府令兼行玺符令赵高笔录,主要内容是“(扶苏)将所监领的军队托付与将军蒙恬,迅速赶到咸阳主持丧葬”。遗书加封后尚未送出,始皇帝驾崩,享年50岁。
秦始皇有子女二十余人,其中儿子15人,长子是扶苏,幼子是胡亥,另外知道名字者,尚有公子将闾和公子高;女儿10人,史书上曾经提到过的,有李斯的儿媳,也就是李由的妻子。扶苏为人刚毅而武勇,信任属下,既能取信于人,又能激励用人,最为始皇帝所器重,也为朝野上下所服膺。始皇帝晚年,独裁加深,三十三年,焚书毁禁百家之言;三十五年,坑儒活埋诸生方士。对于焚书坑儒,公子扶苏劝谏始皇帝说:“天下初定,远方的百姓尚未能安集,诸生都是诵读孔子、因循守礼的人,父皇以重法严惩,儿臣恐怕天下不安,望父皇明察。”秦始皇大怒,发落扶苏出京到上郡,去蒙恬所统领的北部方面军中出任监军。
始皇帝晚年有一大疑政和失政,就是没有立太子,明确皇位继承人。扶苏是长子,贤明而为皇帝器重,是朝野上下公认的继承人。扶苏的离京外放,对于皇帝的继承问题和始皇帝晚年的帝国政局,不可不谓有重大的影响。
焚书一事,出于丞相李斯的建议。李斯是法家,他反儒反分封,对于先王之政和仁义道德都不以为然。扶苏反对焚书坑儒,为儒生说话。他在政治主张和政策上,自然与李斯对立起来。李斯在始皇帝死后的不安,其政治上的根源,可以追溯到这里。
秦统一中国以后,整个北部边境,直接邻接强大的匈奴,骑马民族南下的威胁,远至辽东,近及首都。始皇帝自视为天下唯一的君主,不能容忍对等和对抗。当他准备攻击匈奴、占领匈奴南下的进出基地———河套地区时,李斯曾经呈述不同的意见,李斯劝谏始皇帝说,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之间,有生活方式的根本差异,匈奴非定居无城郭,逐水草而居,如同候鸟迁徙,很难控制得了,草原骑战和城守攻坚之间也有很大的差异。秦军轻装深入,军粮难以接济;携辎重深入,则无法机动对应。占领匈奴的地方无法常驻,捕获匈奴的军民无法役使,耗费大而收获小,不是长久之策。始皇帝没有接受李斯的意见,他任命蒙恬为大将,统领30万大军进攻匈奴,占领了河套地区,设置了九原郡。蒙恬是进攻匈奴的主帅,李斯与蒙恬的政见分歧,由此留下根子。
扶苏到上郡监军,与大将蒙恬共事,关系融洽,一体同心。蒙恬的弟弟蒙毅,多年以来,一直在始皇帝的身边担当枢要重职。扶苏是皇长子,皇位的第一继承人;蒙恬是帝国北部军大将,兼任首都地区的军政长官———内史;蒙毅是内廷中枢政要,始皇帝最亲信的侍从大臣。扶苏与蒙恬共事,内有蒙毅的支持,皇长子与蒙氏兄弟在政治上携手联盟,成为始皇帝之下最大的政治势力。扶苏继承皇位之布局,也由此形成。
李斯与扶苏、蒙氏,政见上有分歧,人事上不同线。始皇帝在位,李斯因始皇帝的信赖而偏安,一旦扶苏上台,首当其冲的政治变动,无疑就是李斯。宦官赵高是久在内廷深处的人物,他对权力极为敏感,他有自信说服李斯,因为他透彻地了解这种局势,也了解李斯的为人。
而在人事上,因为扶苏与蒙氏联盟的关系,李斯也自然是站在了对立面。赵高是胡亥的老师,为了拥立胡亥,必须消灭扶苏。他与扶苏之间,是政治上的不能相容。赵高与蒙氏之间有嫌隙,主要是个人间的私怨。
赵高在中车府令任上时,曾经犯有大罪,交由蒙毅审理。蒙毅依法判处赵高死刑,剥夺其官职,削除其出入宫内的门籍。由于事关始皇帝身边近臣,蒙毅判决后交由始皇帝复审定夺。始皇帝赦免了赵高,不久,官复原职,继续担任中车府令。赵高再次取得始皇帝的信任,皇帝出行,不仅车马由他提调打点;皇帝玺印,也由他掌管;始皇帝进而将幼子胡亥的教育也委托给了他,可谓是看重有加。不过,这些都是表象的一面,死里逃生以后,在赵高的内心深处,根植下了对于蒙毅及其蒙氏一族的仇恨。
赵高游说李斯到最后,已经摆出了鱼死网破的胁迫,李斯不得不听从。赵高说动了胡亥,在要劝说李斯之前,曾经忍不住出声喊道:“时机时机,迫在眉睫,整装出击,唯恐延误。”他之所以如此深刻地感到时间和事情的紧迫,是因为正好 [1] [2] [3]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