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全不同。他还精辟地指出:“教育能陶冶品性,引卑趋高,在有善而无恶。唯是现诸事实者,往往使人惊讶,观于世界各国,教育愈益发达,则不良少年必随之而增加,且曾受高等教育的罪犯,其数尤不为鲜。……其故以近世学校,重智识而略德性也。”中共珠海市委党史研究室编:《杨匏安文集》,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第67页。因此,杨匏安一再强调,要引导青年人加强道德修养。他认为:“凡负青年教育责任之人,苟能利用其机,则青年之德性,必日见其改善矣。” 中共珠海市委党史研究室编:《杨匏安文集》,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第70页。这些论述,今天读起来,仍然觉得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谈到写诗的原则和审美标准时,杨匏安提倡“德学兼治”。他在《诗选自序》中共珠海市委党史研究室编:《杨匏安文集》,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第24-25页。中提出:“义取敦本务实,辞唯绝俗清高”;并且进一步阐述:“镂藻雕华,非不悦人也,然适于目者,或不宜于心。挹香吐艳,非不动人也;然快于情者,或违于性。”“文辞,艺也;道德,实也。”也就是说,文辞只是艺术表现形式,不要只追求华丽的外表;道德才是实实在在的内容,要表现人的真情率性。诗的美感是和真与善紧密相连的,内容虚假或宣扬丑恶的东西就没有什么美感可言。杨匏安在审美观上要求的是真善美的统一。因此,他主张“德学兼治”。他说:“无德固不足为学,不学又无以辅其德;二者兼治,夫亦善矣。”写诗作文与做人是一样的道理;为人既有学问,又有道德,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德才兼备,必定能够写出好诗美文。杨匏安本人就是这方面的典范。他还认为:“诗文一道,首贵无俗气。”“然欲诗文之无俗气者,必其人先无俗气;外欲其人之无俗气者,则举凡流俗所趋之事,非斥去可见。”人生天地间,难免有俗气;写诗作文也会带俗气。世间俗气随处可见,沽名钓誉是俗气,吹牛拍马也是俗气,低级趣味是俗气,庸俗下流更是俗气。诗文有了俗气就会失去美感;人有了俗气就会失去美德。由此可见,“五四”时期的杨匏安已经立志抛弃俗气做一个眼光远大、品德高洁、不同流合污的青年学者。
三、坚持“清正廉洁”
“香山文化既是岭南地域文化小传统的构成之一,也是中华民族文化大传统的承载者。”李宗桂:《香山文化的底蕴和价值》,《南方日报·理论版》2006年7月27日。中国传统文化十分重视官吏的清正廉洁,认为清正廉洁是为政的根本,官吏积聚过多的财富,是祸乱产生的原因,所谓“廉者,政之本也,民之惠也;贪者,政之腐也,民之贼也”,“官之富重也,乱功之所生也”。廉的根本在取予之间,取道义,去邪心,严格自我约束。正因为如此,法家将“礼、义、廉、耻”作为“国之四维”。只有廉,才可能做到“正”,才能做到品格上的正直、处事上的公正、境界上的正气。中国历史上的清官谏臣,在某种程度上正是体现了“廉正”的美德,才受到了人们的称颂和赞扬。
杨匏安从一个破落茶商家庭的子弟,成长为一名共产主义战士,作为香山文化的优秀代表之一,一生都在不懈地坚持清正廉洁这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体现了香山文化的传承性。1918年,杨匏安一家迁到广州,自己在私立学校时敏中学担任国文课兼教务主任,由于学校经费不足,教师薪俸无法保证,杨匏安经常要靠典当借贷来维持一家的生计。但杨匏安却安贫乐道,穷不改志,淡泊自甘,保持操守。当时,广州警察局的一位同乡官僚请他去当秘书,这在当时是一肥差,许多人趋之若鹜,求之不得,但在当时的时政下,杨匏安却不愿同流合污,宁可清贫度日,因而对此视若敝屣,一口拒绝。
1924年秋,中共广东区委成立,杨匏安任区委监察委员,后来又代理国民党中央组织部部长,省港罢工时还当过广东政府财政部的代表,掌权或管理大量钱财,但都两袖清风,一尘不染。当时,杨匏安在共产党和国民党内部都有很高地位,因而有些亲朋好友常上门送礼,央求一官半职。但杨匏安坚持原则,用人唯贤,廉洁奉公,从不徇私情,滥任命;对送来的礼物,一概拒收,从不许家人接受,并叫家人退回去。一次省港罢工委员会发放捐款后,留在杨家的袋子里剩下一枚硬币,只值一两毛钱,孩子们捡到后拿着玩。杨匏安发现后马上严肃地对小孩说:“这是公家的钱,一分一文都不能要。”李坚编:《杨匏安史料与研究》,中共党史出版社1999年版,第397页。接着,他让孩子们马上把这枚硬币送回罢工委员会。
身居官位时保持清廉,身陷囹圄时同样斗霜傲雪,保持节操,“进不失廉,退不失行”。1931年,杨匏安被国民党关在狱中,他在狱中托人带了一封信给家人,告诫家人,要革命就会有牺牲,在他牺牲后,家中不要接受任何不认识的人的任何资助。如果实在无法维持生活,就回老家去。他还特别嘱咐家人,不要将家中的缝纫机卖掉,今后可依此作为生活的来源。
周恩来曾用“为官廉洁,家境清贫”来概括杨匏安的品德,并对此十分赞赏,直到杨匏安逝世后多年,还一再提及,以此教育革命同志。
四、倡导“舍生取义”
“舍生取义”,意思是说宁愿抛弃自己的生命也要保全正义。这既是中国传统文化所主张的基本道德准则,也是香山文化的重要价值取向。中国古代所提倡的这样的道德原则,在中华民族长期生存和发展中,逐步凝结成对祖国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感,形成精忠爱国的浩然正气和民族气节,成为一种捍卫民族尊严、维护祖国利益的崇高品德。它曾鼓励了许许多多有志向的人们,为了自己的事业、民族和国家,保持自己的人格,不向恶势力低头,特别是当国家民族处于危急存亡之际,挺身而出,反对外来侵略和压迫,保家卫国,不屈不挠,不惜以身殉国。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发展中,在多次外族入侵面前之所以没有亡国,与中国民族的这种优秀道德有着直接的联系。
杨匏安所走过的人生之路,正是深受这一传统美德的影响。早在1918年,当他刚过而立之年时,面对当时腐败黑暗的时局,他就借诗言志,表达了自己不畏强暴,甘于牺牲的志向。他在《秋夜同无庵闲步》中共珠海市委党史研究室编:《杨匏安文集》,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第4页。一诗中写道:
拂面西风病乍起,柳堤行尽屐声孤。
大江潮涌初园月,浅渚秋惊熟睡凫。
借次清霜坚傲骨,拼将浊酒斗孱躯。
多时不作还乡梦,旧种黄花尚有无?
诗中用秋菊冬梅的斗霜傲雪的精神,来表达自己不向恶势力低头的信念和决心。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