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帝生平
|
建筑与天然山川水势相结合,融陵、山、水、城于一体,体现出“雄伟、庄观、肃穆、古朴”的气势;四是吸收传统思想的精华,追求汉代更古朴粗广的建筑风格,并使所有建筑风格形象力求统一。 整修工程规划确定了以黄帝陵、轩辕庙为重点保护范围,总体结构包括庙前区,庙品,功德场及神道,陵区,县城和外围景观六个区域。形成祭祀谒陵完整的建筑休系,其中庙院广场能满足五千文明文化的系列石雕石刻加以点缀,增强人们对先祖的崇敬和对文明古国历史文化的自豪感。整修黄帝陵规划设计是国内一流专家指导下进行的,并广泛征求了港,澳台地区和海外华人的意见。相信不久的将来,黄帝陵一定能成为全体炎黄子孙智慧的结晶和力量的凝聚点。
(三) 历代祭祖活动 中华民族祭祀活动源远流长。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了祭祀黄帝的活动。现在能看能的史书记载:战国初期,秦灵公二年(公元前422年),开始恢复祭祀黄帝和炎帝。这是轩辕黄帝在历史上第一次由神的地位改为人的祖先。在中华民族历史上,祭祀轩辕黄帝规模最大,形式最隆重重的要算汉武帝刘彻,这位雄才大略的皇帝,于公元前封元年十月(110)年,率十八万大军,巡视朔方,威震匈奴,返回长安时,途经桥山,他看到高大雄伟黄帝陵,立即停止行军,备礼致祭,他令士兵一个一担土,一夜之间,在黄帝陵对面,堆起一座20米高的“祈仙台”。第二天,旭日东升,汉武帝命十八万大军,分布在马家山,印台山,桥山,三山军队面向黄帝陵,军乐四起,满山旌旗迎风飘展,汉武帝脱下盔甲,挂在一颗柏树上,缓步登上:祈仙台,默默向黄帝祷告,保佑汉室汪山永保平安,他自己也想早日成佩,像黄帝一样变龙升天。祭祀一毕,当日领兵返回长安。 司马迁写《史记》时,把这件事写进了《史记·禅书》。这就千百年来人们常说的“十八万大军祭黄陵”。汉武帝也没有成仙升天,却在桥山上留下了供后人攀台杯古的“汉武仙台”。
在中华民族历史上,蒙古族坐皇帝的元朝,颁布过一道森严的保护黄帝陵庙法令。那是泰定二年(公元1325年),泰定皇帝也孙铁木耳收到陕西中部县(今黄陵县)状子一案,状告轩辕庙保生宫火烧一案,泰定帝大怒:立即召集宫内文武官员上殿议论,应发告曰:“黄帝轩辕氏,乃我中华民族元祖,不论汉,满,蒙,回,藏,还是苗,瑶,彝,黎,藩,都要敬护我元祖陵寝,如有人放火烧宫,破坏陵庙,实属不赦。泰定帝说罢,由他亲自口授,命身边文官,用汉字写了一份蒙语圣旨,立即派臣骑日夜程,送往陕西中部县。 放牛、讨饭出身的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在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委派身边重臣管勾甘带上他亲笔写的祭黄帝“御制祝文”前来祭祀.朱元璋还规定,今后祭黄帝祭文必须由皇帝本人执笔,并将每次祭陵“御制祝文”刻石留存。这是轩吉庙碑廊保存最完整的一份祭文:明嘉靖42年(公元1564年)十二月三日,嘉靖皇帝朱厚燠,听取回京的官员说:地方官府在黄帝陵庙乱征粮税一事,“嘉靖皇帝”大怒,说:国朝再穷,亦不能征收黄帝陵庙粮税。即降旨,免除黄帝庙一切粮税,重拨银两修筑了轩辕庙。 清朝康熙二十一年(公元1682年)三月十六日清圣祖康熙亲笔用满文写了一份祭黄帝祭文,身边大臣看后,建议康熙译成汉文,康熙皇帝接受了这个建议,汉满文字一并刻立在一座石碑上,至今放在轩辕庙碑廊里。 一九一一年在武汉三镇暴发“辛亥革命”,推翻了几千年封建体制,建立中华民国,一九一二年孙中山被推选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当年二月委派由十五人组成的祭黄帝陵代表团,临行前孙中山连夜赶写了一首气壮山河的祭陵祠。 一九三七年,正值抗日战争高潮,国共两党抛弃前嫌,为了共同抗日,四月五日两党互派代表来到黄帝陵前,各自读了祭文。这对推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唤起四万万民众坚决抗击日本帝国主义。起到了巨大的历史作用,因而载入了史册。 一九九二年,在中央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整修黄帝陵工程于四月四日奠基,八月二十五日动工建设。中央还先后派要员到黄帝陵参加祭祖和整修指导工作。
所以,在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里,不论金人执政南宋,蒙古族当皇帝的元朝,汉族人坐皇帝的明朝,满族人执政的清朝,都没有忘记祭祀自己的伟大祖先--轩辕的丰功伟绩。正如民谚所讲的“不论谁来坐皇帝,登基都不忘祖先。”所以,在黄帝陵庙里,没有政治可言, 没有党派之分,更没有阶级斗争。因为我们都是黄帝子孙。 至于个人和各个历史朝代在历史长河里的功过是非,自有后人评述,先祖圣地不许谈这些,历代前来祭祀黄帝的大小官员,不论乐官有多大,不论你是坐轿或骑马,在黄帝陵前下马石跟前,必须下轿、下马,现代人不骑马,但坐小轿车,必须在“文武官员至此下马”石碑前停车,不许跨越雷池一步,否则,当场就会受到众人指责上一页 [1] [2] [3]
|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世界人物库,古今中外人物资料 轩辕皇帝简介,介绍,生平事迹 图片照片
有关作品黄帝生平详细资料
|
上一篇文章: 轩辕皇帝 |
下一篇文章: 黄帝陵庙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