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咸丰皇帝与恭亲王说起
|
第一章:从咸丰皇帝与恭亲王说起 清王朝的覆灭固然是中国历史以及世界历史发展的必然,但抛开历史的必然不谈,在它的覆灭过程中,有很多的推力和推手都在共同的完成着这个过程:推力除了清王朝自身不断加剧的腐败,以及顽固拒绝一切挽救(或者说推迟)王朝覆灭的改革外,还有如两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中日甲午(1894)战争、庚子(1900)八国联军入侵、辛亥革命(1911)等重大的历史事件;推手则除了以孙中山先生为代表的革命先驱从外部摧毁它、以袁世凯为代表的投机分子从内部掏空它外,还有一位十分重要的人物,那就是一生三度垂帘听政、前后统治这个王朝达四十八年之久的慈禧皇太后叶赫那拉氏。 这位掌握清王朝最高权力的皇太后,却仿佛跟清王朝有着不共戴天的血海深仇。从她真正取得统治权那天起,终其一生,她几乎都在竭尽全力的拼命折腾、甚至摧残着这个王朝,到她去世的时候,她的王朝也同时进入死前的弥留状态。慈禧太后的小叔子恭亲王奕訢在临终之际,曾经满怀悲愤的预言——“大清天下必亡于方家园”(慈禧太后娘家住朝阳门内方家园),应该说是一个政治家非常准确的预判。 极具讽刺意味的是,当初的慈禧太后,恰恰正是被这位悲愤的亲王,一手从深宫之中推上清王朝权力巅峰的。 恭亲王奕訢是清宣宗道光皇帝第六子、清文宗咸丰皇帝的同父异母兄弟(文宗行四),执掌朝廷中枢(军机处)二十余年。太平天国及捻军的剿灭、洋务运动的兴起等,都是在他的主持和推动下完成的。可以说如果没有恭亲王奕訢的全力支撑,清王朝很可能会提前数十年寿终正寝。所以有的清史学家给了他很高的评价,称他是“清朝最后一位贤王”。然而,这样一位拯救王朝的“贤王”,在哥哥咸丰皇帝死后两个月左右的时间里,却为什么甘冒违悖“祖宗家法”之大不韪(清制:后宫不得干政),全盘推翻乃兄临终以顾命大臣辅政的“遗诏”,一手把自己野心勃勃的嫂嫂扶植上台、并且最后发展到连他自己都控制不了的局面呢? 我以为,其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咸丰与恭王之间兄弟失和、直至手足参商(咸丰皇帝在承德行宫病重时,至死都不见恭王)。 清宣宗道光皇帝共生九子:皇长子奕纬、皇次子奕纲、皇三子奕继皆早逝,剩下的实际以皇四子奕詝(即后来的文宗咸丰皇帝)居长,以下为皇五子奕誴、皇六子奕訢(即后来的恭亲王)、皇七子奕譞(后封为醇亲王、德宗光绪皇帝生父)、皇八子奕詥、皇九子奕譓。其中奕詝、奕誴、奕訢三兄弟年纪相当(奕詝比两个弟弟均仅长一岁),但皇五子奕誴显然颇不得道光喜爱,道光二十六年(1846)正月就过继给道光的弟弟惇恪亲王绵恺为子。而皇七子奕譞以下与奕詝奕訢比起来年纪相差比较大(奕譞比奕訢小七岁),所以在道光所有的儿子中,奕詝与奕訢因为年龄比较接近的缘故,应该是相处最好的。尤其是道光二十年,奕詝的生母孝全皇后薨逝后,虚岁才十岁的奕詝,根据祖母(即道光皇帝继母)孝和太后懿旨,即交与奕訢生母静皇贵妃(及后来的康慈皇贵太妃)抚养。那时候开始,兄弟俩更是一起同吃同卧,一起读书习武。在此期间,他们哥俩还共同研创出枪法二十八式、刀法十八式,道光皇帝知道后非常高兴,亲自给枪法赐名为“棣华协力”、刀法赐名为“宝锷宣威”,以喻兄弟二人协力同心之意。 但“无情最是帝王家”,和所有长于帝王家的皇子一样,这亲如手足的兄弟俩在残酷的帝位竞争过程中,感情不可避免的出现了严重裂痕。宣宗道光皇帝很敬重奕詝的生母孝全皇后,在这位皇后死后(关于这位皇后的死因,颇有些疑窦,此后有机会再谈),一向以“至孝”著称的道光皇帝,却不顾继母孝和太后的反对,再也没有立后,可见这位皇后在他心目中的地位。奕詝既是实际上的长子,又子凭母贵,则在他父亲心目中的分量也就可想而知了,仅从这两点上来讲,应该说奕詝成为皇位的继承人是理所当然的。但奕詝跟奕訢比起来,奕詝失之怯懦优柔、而奕訢强在聪颖果毅,也就是说奕訢比奕詝有才干有魄力,这难免使得性格同样怯懦优柔的道光皇帝在立储的问题上举棋不定、梭巡不绝。在这样的情况下,奕詝能取得最后的胜利,很大程度上和他有一位深谙帝王之学的“杜师傅”是分不开的。 满人虽入关二百余年,但仍然不脱尚武骑射之习,皇帝及近支皇族亲贵几乎年年都要举行围猎活动,通常这也是对皇族亲贵骑射才干的综合检验。这一传统直到后来的同治、光绪年间才被荒废。 有一年春天,道光皇帝命令诸皇子随驾到南苑围猎。奕詝知道自己骑射不如奕訢,担心会输,于是就去请教他的师傅杜受田。杜受田对奕詝说,四阿哥(奕詝)到了围场以后,不但自己要一箭不发,而且还要约束下人不得捕猎一只动物,皇上如果问及原因,您就说现在正值鸟兽孕育的春天,儿臣不忍伤害它们以干天和,也不愿以弓马之技与弟弟们一争长短。 奕詝依计而行,果然,讲求“以仁孝治天下”的道光皇帝听后非常高兴,不仅脱口而出赞叹道:“此真帝者之言也”——这真是具有帝王心胸的人说的话啊! 相反,武艺超群、猎物最多的六阿哥奕訢,却没有受到父皇的一句夸奖。 再一次是道光皇帝生病的时候,召见诸皇子。奕詝和奕訢奉诏后分别去请教各自的师傅,应该如何奏对。奕訢的师傅卓秉恬是个因才华横溢而少年得志的人物,他办事认真,好发议论。他对奕訢说,皇上如果问阿哥国政的话,您一定要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意思是要奕訢抓住机会,好好在父皇面前露一手。而杜受田却告诫奕詝:如果谈国事政务,您也是比不过六阿哥的,所以一定要避其锋芒。但只要皇上一旦自言老病,恐将不久于大位时,您就马上趴在地上痛哭流涕,以表孺慕之诚。奕詝再次依计而行,道光皇帝也果然不出杜受田所料,再次堕入他的算计之中。 以上两则故事不仅见诸于清人笔记,而且还见诸于所谓“正史”的《清史稿》,当非空穴来风。再证以后来奕詝即位后对“杜师傅”非常出格的礼遇,我认为这两个故事是基本真实可信的。奕詝在即位后不久,就频频给师傅加官晋爵——加太子太傅,兼署吏部尚书,迁刑部尚书,授协办大学士,而且当奕詝(此时已是咸丰皇帝)离京谒陵期间,还特旨命杜受田“留京办事”,很有点替皇帝看家的味道,圣眷之隆,倚托之重,于此可见一斑。 咸丰三年(1853)八月,当杜受田在奉旨到江苏赈灾期间去世后,咸丰皇帝更是把他的丧事规格提高得前所未有:赏陀罗经被、赏银五千两、赠太师大学士、命沿途各地方官亲自照料护送灵柩。咸丰帝还打破常规,不待内阁拟定谥号,就径直给予文臣最高的“文正”特谥。在整个清王朝大臣中,得谥“文正”的仅八人,后来为清王朝“百战艰难”、有再造之功的曾国藩才得此特谥。十一月十五日,皇帝还亲自到杜受田的家中奠醊,抚棺洒泪,悲悼之深,在场者无不动容。真是生也尽其荣,死亦尽其哀。 而且咸丰皇帝对“杜师傅”的恩荣还荫及其父母子孙。杜受田的父亲、前礼部侍郎杜堮,赏礼部尚书衔,赏食全俸;杜受田的长子杜翰,时以翰林院检讨放湖北学政,仅仅十五个月的时间,就由从五品提升至正二品的侍郎,并进为军机大臣,升腾之速,也是极其罕见的“异数”;他的三个孙子,全都加恩赏给举人,准一体参加会试。这些都远远超出了单纯的皇帝“酬庸师傅”的范畴,为有清一代所绝无仅有。 后来,当咸丰皇帝驾崩时,遗诏以八大臣辅政,杜翰就在其中。杜翰也很有本事,在以肃顺为首的顾命八大臣与恭王及慈禧太后的斗争中,他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见后文)。不过,他的运气比起他老爹来就差多了,因为他遇到的对手是恭亲王奕訢,而他老爹遇到的则是道光皇帝。
|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世界人物库,古今中外人物资料 咸丰简介,介绍,生平事迹 图片照片
有关作品从咸丰皇帝与恭亲王说起详细资料
|
上一篇文章: 英法联军迈进北京,咸丰皇帝从圆明园出逃往热河。 |
下一篇文章: 咸丰皇帝死因之谜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