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的出世是“文革”中的一件大事。
作为“中心文革”成员,王力是这样谈的:
“1966年5月16日,中心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了《通知》,在通知中写道:‘撤销原来的“文化革命五人小组”及其办事机构,重新设立文化革命小组,隶属于政治局常委之下。’这一天,《通知》刚通过,尚未印发,大会还没开完,文革小组名单还没确定。
“到了5月26日左右,政治局常委和书记处才决定了文革小组成员名单。这有档案可查,这个名单还是不完全的,因为要每个大区有一个人参加,有的大区还没有提出人选。”
王力说,名单是陈伯达提名,经过常委批准后,报毛泽东主席的。江青在其中起了很大的作用。最初的副组长只有三个,即江青、王任重、刘志坚。是江青提名张春桥为副组长。
据关锋告诉笔者,“中心文革”成员名单上,最初没有姚文元。
1966年6月16日至18日,中心文革小组在上海锦江饭店开成立会。因为当时毛泽东、江青都在上海,陈伯达、康生、关锋、戚本禹、尹达、谢镗忠、刘志坚等都从北京去上海开会。王力没有接到开会的通知,留在北京。据关锋回忆,刚开始时,姚文元没有参加会议。江青在会上提议增加姚文元为组员,陈伯达当即表示反对,说道:“姚文元不合适,他的父亲姚蓬子是叛徒,轻易叫人抓住小辫子。”江青不悦道:“我请示一下主席。”翌日,江青在会上说请示过主席,于是,姚文元增加为中心文革成员。
王力说,上海会议结束之后,在6月20日,他接到通知,得悉他是中心文革成员。
江青
在组员之中,唯王力长期在钓鱼台工作,参加中心一系列文件的起草,是个“老人”。
据说,在老的钓鱼台“秀才班子”吴冷西、王力、姚溱、范若愚之中,曾考虑过在吴冷西、王力两人里选一个,最后选定了王力,排除了吴冷西。
“中心文革”进入“全盛时期”时,共18人:
组长——陈伯达。
顾问——陶铸、康生。
副组长——江青、王任重、刘志坚、张春桥。
组员——王力、关锋、戚本禹、姚文元、谢镗忠、尹达、穆欣、郭影秋、郑季翘、杨植霖、刘文珍。
其中郭影秋代表中共中心华北局,郑季翘代表中共中心东北局,杨植霖代表中共中心西北局,刘文珍代表中共中心西南局。他们四人因不在北京,不经常参加“中心文革”的工作。据王力回忆,郭影秋后来换成了吴德。最初的名单上曾有陈亚丁,后来换成谢镗忠。王任重、张春桥分别代表中共中心华南局和华东局。
“中心文革”设立了办公室,第一任办公室主任是王力。副主任为戚本禹、穆欣、曹轶欧。曹轶欧即康生之妻。王力当办公室主任没多久,到1966年11月,改由《解放军报》的宋琼当主任。又过两个月,宋琼被打倒,办公室改为办事组,由王光宇负责。后来,改由肖力(即毛泽东与江青的女儿李纳)负责。
“中心文革”在钓鱼台“安营扎寨”:王力早在1960年就住钓鱼台八号楼,这时仍住那里。康生也是“老钓鱼台”,一直住8号楼。
陈伯达、尹达、关锋在十四号楼,那里成为“中心文革”的办公楼。后来,改在十六号楼开碰头会,“中心文革”的会议室、办公室设在那里。
江青住在十一号楼,由此得了个代号叫“十一楼”,那时一说“十一楼”的指示,便知道是江青。随着“文革”一步步推进,在一片打倒声中,陶铸倒了,王任重倒了,刘志坚倒了……“中心文革”的成员不断减少,权力也越来越集中:
组长——陈伯达。
顾问——康生。
副组长——江青、张春桥。
组员——王力、关锋、戚本禹、姚文元。
后来,当王力、关锋、戚本禹倒台,组员只剩姚文元一人,全组只剩五人。这五人在中共九大全部进入政治局,曾经被江青称为“过渡班子”,“中心文革”也就结束了“历史使命”。“中心文革”虽然以陈伯达为组长,实际上江青说话算数。
摘自:叶永烈著《文革名人风云录》,青海人民出版社
上一页 [1] [2]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