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繁體中文转换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丰富实用的古今中外人物库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哲士网 >> 按拼音检索 >> S >> sui >> 燧人氏 >> 正文

 

[图文]燧人氏

类用火的历史由来已久。第三,韩非子没能意识到人们对黑暗和光明的心理感受。这是时代的局限所在,现代人不能因此苛求韩非子老先生。其实,在远古先民在追求光明而用火的过程中发现火的另一大功用确实是熟食,但不是去除腥臊或改善食物滋味,而是用火来帮助进食。人类没有强壮的犬齿,无法像虎豹狼那样撕食新鲜肉食,虽然早就发明了石器,但那时的石器非常简陋,切割新鲜肉食的能力很差,而烧烤熟烂的肉食就很容易撕吃了。同样,用火烧烤过的坚果之类也容易剥食。所以,在远古时期,“熟食好吃”的含义不是味道好,而是容易吃进肚子里。有了火的帮助,人类可以取食的东西会更多,大大拓展食物来源,生存能力有了飞跃性进步。
  在甘肃大地湾遗址和陕西半坡遗址,每个半地穴式原始住房都有一个火塘,而且必然设在进门处,这一位置设置透露出一个非常重要的信息。如果单为照明和取暖,火塘的位置应该设在房子的中间,效果才最好。设在进门处,说明火塘还有另一个重要作用,那就是防止野兽半夜偷袭。现在人们往往先验地认为,人类发明了住房之后,随之就发明了门,用封堵房子进口。其实门也是有一定复杂性的东西,门的发明很难说是一个圣人灵机一动就发明出来。可以合理设想,中华先民发明了半地穴式住之初并没有门,而是用火来作门防止野兽进入房内的,火塘就是最早的门。所以,火塘的原始位置说明,那时候的中华先民已经认识到野兽有怕火的天性,可以用火来驱逐野兽。先民们就利用这一原理,或用火驱赶围捕野兽,或者用火保卫自己,从而大大提高了生存能力。由此还说明,成熟的用火技术是人们在地面建房屋定居的技术保障,人类的生存空间因此大为拓展。
  由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火在远古先民中与吃、住两大生存需要密切相关,仅靠从天然火中取得火种已经满足不了人们对火的需求,人工取火势在必行。我们知道,由于木材的着火点较高,钻木虽然生热,但很难达到引燃木材的热度,所以,钻木取火时要在钻点处放上易燃的引火物,先点燃引火物,再用来别的东西。刘成刚先生曾经分析我国古代另外两种取火方法“以珠取火”和“以冰取火”,认为是都是利用凸透镜能使太阳的光线折射会聚,把艾绒之类的易燃物放在光热会聚的交点上来取火的。很可能钻木取火时的引火物也是艾绒之类的易燃物。发现钻木摩擦可以生热这种现象可以出于偶然,尝试一下钻木生热也可以出于偶然,但是要找到一种合适的引火物则就不那么容易了。大发明家爱迪生发明白炽灯,仅试验用做灯丝的材料就多达上千种,由此可以想像古人发明钻木取火的方法同样是一个艰苦的探索过程,几乎可以肯定地说,是在数代人探索和知识积累基础上,在某一天由一个痴迷者机缘巧合,点燃了第一株人工火苗。只是由于年代久远,那位点燃第一株人工火苗的人名被淹没在历史尘埃之中,或许那时候的人们根本就没有名字。当后来的历史中突然有一天人们关注火的时候,为了说明问题,而称之为“燧人氏”,其实含义无非是“发明钻燧取火的老祖宗”的意思。正因为如此,古代学者们还把人工取火的发明权记在其他人名之下,《管子•轻重篇》中就说“炎帝作钻燧生火”。
【其他发明】
  结绳记事简介
  据古史记载,燧人氏不仅发明了“钻木取火”,还发明了“结绳记事”,为禽兽命名,立传教之台,兴交易之道。那时候人类还没有文字,生活中有许多事全凭大脑记忆,但时间久了,有些事情往往会被遗忘。
  燧人氏用柔软而有韧性的树皮搓成细绳,然后将数十条细绳排列整齐悬挂在一处,在上边打结记事。大事打大结,小事打小结,先发生的事打在里边,后发生的事打在外边。为了能够记录更多的事情,燧人氏又利用植物的天然色彩,把细绳染成各种颜色,每种颜色分别代表一类事物,使所记之事更加清楚。
  在燧人氏以前,人们把所有的动物都叫作“虫”。
  燧人氏经过细心观察,,把这些动物划分为四类:天上飞的称作“禽”,地上跑的称作“兽”,有脚的爬行动物称作“虫”,没脚的爬行动物称作“豸”。
  燧人氏为了向人们传授各种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在村子里专门筑了个土台,称作“传教台”。他时常站在台上为大家讲演。他告诉人们:饥饿的时候如何用火来烧烤食物,寒冷的时候如何用火来取暖,打猎的时候如何用火来攻击猎物,遇见猛兽袭击时如何用火来把它吓跑……
  据说中国的师道之兴就是从燧人氏开始。
  中国有文字记载的文明历史的开始
  燧人氏在昆仑山立木观察星象祭天,发现了“天道”。
  因天道而受到启发,燧人氏始为山川百物命名,而有“地道”。
  天地之德孕育万物,而人为万物之尊。燧人氏以风姓为人类命名,对人的婚姻交配有了血缘上的限制,使人与兽有了严格的区分。这是人类早期的伦理道德,也就是“人道”。
  由天道生地道,由天地之道而生人道,这便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天道观。天、地、人始于无名,成于有名。有名则天地开明,人乃文明。
  中国有文字记载的九千年文明历史由此开始。

上一页  [1] [2] [3] [4]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世界人物库,古今中外人物资料 燧人氏简介,介绍,生平事迹 图片照片

有关作品[图文]燧人氏详细资料

  • 上一篇文章: 没有了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 人物资料查询方法:你可以按拼音字母检索的方法查询,也可以按分类列表查看的方法查询
  • 人物字典  A B C D E F G H J
  •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