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在宁夏工作生活了33年,他为宁夏写了100多首歌。这片朴实的土地给了他无数创作灵感,《一分钱》、《春天在哪里》、《小鸭子》这些被几代中国儿童传唱的儿歌,就是他在宁夏时创作的。我们无法忘记这些陪伴着我们度过美好童年的旋律,同样也无法忘记他对宁夏民乐付出的热忱和心血。 他说,我就是个宁夏人。 对许多宁夏人来说,潘振声的名字如雷贯耳,他在宁夏生活工作的33年时间里,不但创作出数百首儿歌,还写出诸如《六盘山高黄河宽》、《我的家乡宁夏川》、《色俩目——穆斯林》、《回族儿童爱唱歌》等描写宁夏风土人情的歌曲,为吴忠回族民歌《船工号子》、海原回族信天游《上河里鸭子下河里鹅》编过曲。对现在年龄尚小的孩子而言,潘振声的名字或许有些模糊,但是一说起这一代孩子仍在唱着的儿歌 《一分钱》、《春天在哪里》、《小鸭子》,可能没有哪个小朋友会说不知道。 1991年,出于种种原因,潘振声依依不舍地离开了陪着他走过青年和中年、给他无数创作灵感、助他冲上事业高峰期的宁夏。十几年来,潘振声退而不休,每个月仍保持着十几首歌曲的创作量。已经76岁高龄的他豁达、淡定,身板硬朗,每年要出外采风一个月。 在自治区50大庆来临之际,我们理所当然地想到了这位把人生中最好的年华奉献给宁夏文化建设的老人。采访是在晚上10点开始的,在接近一个半小时的对话中,潘老说得最多的几个前缀是 “在宁夏的33年”、“为宁夏写的100多首歌”、“宁夏是我的第二故乡,我就是个宁夏人”、“朴实、豪放、有气派的宁夏人给了我太多创作灵感”。提到几首歌时,他还会轻轻哼唱起歌曲的旋律。 离开宁夏后,潘振声回来过3次,毫无例外的,他一再感慨宁夏的变化太大了,自己都有些不认识了。身在千里之遥的南京,他并不觉得自己离宁夏老乡有多远。“现在交通、通信这么发达,我仍然时不时地为宁夏的建设写歌,我感觉自己就像住在隔壁一样。”
来宁夏时也有私心 记者:您是1958年来宁夏的?当时是为了响应国家建设大西北的号召? 潘振声:当时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准备一起为宁夏组建广播电台,我在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工作。那时候的年轻人一说到祖国建设都是满腔热血的,我就带着老婆一起来宁夏了。 记者:第一次踏上宁夏这片土地时感觉如何? 潘振声:我是1958年9月中旬来宁夏的,也就是宁夏回族自治区即将成立的时候。所有人都在忙着迎接这个马上到来的喜庆日子,感觉大家都是兴高采烈的,我也很受感染。在之后的10天里,我先后去过厂矿、农村采访群众,寻找灵感,很快就创作出《歌唱宁夏》这首歌。 记者:来之前对宁夏的音乐有了解吗? 潘振声:其实说实在的,我来宁夏第一是为了响应祖国号召,第二是因为有私心。我在上海生活的时间很长,对那里的音乐也比较了解。但是对北方的音乐,尤其是西北的音乐,却只闻其名,未见其实,宁夏的花儿名声在外,我想着来宁夏后就可以汲取当地音乐的营养了。 对宁夏民乐进行抢救式收集 记者:大家都知道您在音乐创作上取得了很大成就,你认为自己的成功源于什么? 潘振声:我一直坚持要深入生活,到群众中去才能搜集到好的素材。比如创作《一分钱》时,就是因为我曾经担任过学校的辅导员,经常有学生把捡到的钱交给我。那是1963年,全国人民都在学雷锋,这首歌也就应运而生。 还有 《小鸭子》,那是我在回乡探亲的路上,一个放鸭子的小朋友和我边走边聊,他开心地说,村里要办合作社了,他马上就可以上学了。我觉得这是个好题材,反映了社会变化给孩子带来的巨大影响,我很快就创作出这首歌。 记者:《春天在哪里》的认知度也很高,当时创作这首歌的背景是怎样的? 潘振声:那是刚粉碎“四人帮”时,全国人民都是欢天喜地的。大家觉得祖国的又一个春天来了,每一个人的第二春也来了,用轻快的儿歌来表现这一主题是大家都认同的。 我们那时候创作很注重深入生活,不像现在的许多流行歌,千篇一律的是我爱你、你爱我,忽然就爱不成了,然后失恋然后悔恨,最后就是美酒加咖啡地刺激自己。对专业搞音乐的人来说,很难接受这样乏味单一的创作。 记者:除了创作民歌,您还写了许多关于宁夏风土人情的歌曲。 潘振声:宁夏的地域虽然不大,但是有许多值得称道的景致,我写的 《六盘山高黄河宽》就表达了我对这片热土的情怀。宁夏还有独特的回族文化,《色俩目——穆斯林》就是在描写他们的生活状态。我在宁夏生活的33年时间里,只要有节庆或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