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自远
欧阳自远(1935— )世界著名的天体化学家和地球化学家。他积极参与并指导中国月球探测的近期目标与长远规划的制订,具体设计国内首次月球探测的科学目标与载荷配置和第二、三期月球探测的方案与科学目标,是中国月球探测工程的首席科学家,被誉为“嫦娥之父”。 欧阳自远原籍江西上饶,1935年10月9日生于江西吉安。1956年毕业于北京地质学院。1961年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生毕业。毕业后留所从事科研。1966年起在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所任研究室主任、副所长、所长。1980—1981和1983—1984年在德国马普核物理研究所工作,任客座研究员。1991—1993年任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局局长。现任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贵州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贵州省科协主席。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2007年7月,被贵州省遴选为贵州省首批核心专家。2008年6月13日,欧阳自远出任奥运圣火在贵州省传递的第一棒火炬手。 欧阳自远院士是我国天体化学学科的开创者。1960年在我国率先系统开展各类地外物质(陨石、宇宙尘、月岩)和比较行星学研究。提出了铁陨石成因的假说,吉林陨石的形成演化模式与多阶段宇宙射线照射历史的理论。在国际上首次发现了地质体中消融型宇宙尘并提出判据系列,划分了宇宙尘成因类型。对太阳星云化学不均一性与化学演化过程,行星模式丰度,行星与地球大气圈、水圈及内部圈层的起源与演化,地球的能源与演化阶段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新模式与理论,为国际学术界所公认。充实了玻璃陨石成因理论,论证了中国白垩系/第三系界面撞击事件,提出地外撞击诱发古气候旋回的假说,以及新生代6次巨大撞击地球事件诱发气候、环境灾变与生物灭绝。近年来提出地球原始组成的非均一性与演化的非均变性理论框架。由于杰出的科研贡献,他多次荣获国家和省部级奖励,其中《地下核试验地质效应综合研究》(第一完成人)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成果奖和贵州省科学大会奖,《吉林陨石综合研究》(第一完成人)获1986年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和1987年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天体化学》专著(作者:欧阳自远)获1991年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至今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三百多篇,专著6部,合作主编专著11部。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自然科学奖与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多项。培养硕士、博士和博士后50多人,有的已成为我国地学研究、教学和生产的骨干力量,有的已成长为地球化学各领域的学术带头人。 欧阳自远现任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高级顾问,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我国月球探测工程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委员,贵州省科学技术协会主席,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理事长,中国地质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空间科学学会副理事长,国际环境科学中国委员会副主席,国际岩石圈中国委员会,国际地圈生物圈对比计划中国委员会及国际空间研究中国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所、地质所,兰州地质所兼职研究员,北京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及长春科技大学兼职教授,《环境科学》、《黄金科技》、《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及《地质地球化学》杂志主编,《空间科学学报》,《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南极研究》及《Chinese J. of Geochemistry》杂志副主编;《中国科学》等8种科技杂志编委。 欧阳自远曾经在一次访谈中说过:“《科学家传略》给我的影响较大,特别敬重居里夫人;武侠人物里,我最欣赏乔峰的坦荡大气和家国情怀。” 研究领域 ●天体化学领域研究 欧阳自远院士负责国内地下核试验选场与综合效应研究,爆后验证成功,系统开展各类地外物质、月球科学、比较行星学和天体化学研究,是国内天体化学领域的开创者。 系统开展各类地外物质(陨石、宇宙尘、月岩)、比较行星学、天体化学与地球化学的研究。建立了铁陨石成因假说,吉林陨石的形成演化模式与多阶段宇宙线照射历史的理论;提出地球多阶段转变能的新的演化模式,地质体中宇宙尘的判断标志;补充并发展了太阳星云化学不均一性模式与理论;论证中国K/T界面撞击事件,提出并证实新生代以来6次巨型撞击诱发地球气候环境灾变的观点;论证组成地球原始物质的不均一性、地球两阶段形成与多阶段演化及对成矿与构造格局的制约,提出地球与类地行星的非均一组成与非均变演化的理论框架。近年来,积极参与并指导了中国月球探测的短期目标与长远规划的制订,是中国月球探测计划的首席科学家。 ●地质领域研究 陨石是太阳系的“考古”样品,是构成地球的初始物质,是太阳系平均化学组成的代表,是孕育生命起源的胚胎,是行星际空间的天然探测器。陨石中铀(U)、钍(Th)、钾(K)、锇(Os)、铼(Re)、铷(Rb)、锶(Sr)、钐(Sm)和钕(Nd)同位素组成的测定与年龄计算,提供了元素的起源、星云形成、星云凝聚、行星形成、撞击事件的一系列时标,给出了太阳系形成和演化的时间序列。 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一次陨石坠落事件——1976年吉林陨石雨事件,给地质工作者提供了极好的研究时机,我国组织了以欧阳自远教授为首的由全国有关研究单位及高等院校参加的一个全国性联合科学考察组,对吉林陨石进行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深入而系统的综合研究,研究内容涉及岩石学、矿物学、 化学组成、有机质、年代学、同位素、热、宇宙线辐射、天体力学、碰撞演化史等方面,并先后与美国、德国、瑞士和日本等国密切合作, 发表了一系列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论文(有关吉林陨石论文百余篇)。经过多年的探索,欧阳自远院士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了吉林陨石多阶段宇宙线暴露模式和吉林陨石形成演化模式。目前在陨石学研究领域该模式已成为一个经典模式,并被各国科学家广泛引用。在陨石系统研究的基础上,顺应科学技术发展的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