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不出意外,明天晚上6时左右,“嫦娥一号”将从西昌卫星发射基地发射升空,奔向月球。
“嫦娥奔月”,源于我国美丽的神话传说,也源自欧阳自远等科技工作者们的汗水与心血。
作为我国探月工程的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院士对于月球的研究,始于25年前的一块0.5克的月球岩石。从探月工程立项到“嫦娥一号”的临近发射,欧阳自远的身影始终奔波在中国探月工程的第一线。
在“嫦娥”临近发射的这段日子里,无论是身处北京,还是10月18日抵达西昌之后,百忙之中的欧阳自远院士始终与晨报记者保持联系,详细向记者解析我国探月工程的发展历程、未来前景、“嫦娥一号”肩负的使命以及发射后面临的挑战。
晨报记者在“嫦娥一号”发射前夕对话探月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院士。欧阳院士说,“嫦娥一号”发射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升空后仍将面临新的挑战。同时,欧阳自远院士祝愿晨报“嫦娥”奔月系列报道圆满成功,并希望通过晨报向广大读者及上海市民问好,感谢大家对于探月工程的关心和支持。
[对话一]
25年前,如何开始探月研究?
新闻晨报:您最早从事我国的探月研究,始于25年前的一块0.5克的小石头。上世纪70年代,您曾经研究过阿波罗宇航员带回地球的月岩样品,您能否谈一下当时开展的研究工作?
欧阳自远:1978年5月,美国总统安全事务顾问布热津斯基代表卡特总统向我国政府赠送一块月岩样品,和一面美国宇航员带上月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事后月岩样品被交给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询问中国科学院,得知我和一些同事在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就通知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到北京取回样品,并进行分析测试与研究。
由于样品压铸在半圆形突透镜状的有机玻璃内,只能在超净手套箱进行样品分装,取出后样品只有一克重。当时决定,用0.5克样品完成全部分析测试与研究工作,剩下的0.5克月球岩石样品送交北京天文馆展出,供公众参观。
我们首先对这0.5克样品进行了非破坏性分析测试,如表面形态(扫描电镜)、14MeV快中子活化分析、仪器中子活化分析、穆斯鲍尔谱分析等;再进行破坏性分析测试,如矿物、岩石学、结构构造切片研究、主要与次要量微量化学分析、微量元素火花源质谱分析、放射化分离中子活化分析、电子探针分析、X光电子能谱分析、热释光分析等。为了完成这些工作,我们联合国内的中国科学院原子能研究所、原子核研究所、上海石油化工总厂等多家单位共同进行分析测试和研究。
通过系统研究,确认这是Apollo17B型高钛月海玄武岩,确定了样品的编号为70017-291,补充了70017的化学成分、矿物成分、表面结构、形成环境等新资料,并极大地促进了我国月球科学的发展和微量微区分析技术的进步,一共发表了14篇研究论文。
研究成果得到中国科学院和国务院办公厅的表扬。论文发表后,美国、前西德、英国、日本、印度等国的学者来信索要论文复印件。
[对话二]
月球探测如何带动我国航天科技?
新闻晨报:月球探测是深空探测的起步,是我国航天事业的第三个里程碑,那么,开展月球探测对我国的航天科技会有哪些带动作用呢?
欧阳自远:我国通过月球探测工程的实施,将推进航天工程系统集成、探测器、轨道设计、运载火箭、航天发射和测控等工程技术的发展,使我国航天技术产生质的飞跃,将有力地促进我国航天技术水平的整体提升。
同时,月球探测工程还将推动相关领域高新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如电子与信息、新能源、新材料、微机电、遥科学等,使我国在高科技领域实现群体性突破,从而带动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迈上一个新台阶,进而为形成高度发达的工业群体奠定基础。月球探测工程的实施将带动传统产业的发展,促进新兴产业的涌现,为科学技术向产业化的转化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月球探测是深空探测的起点和基础,月球将成为人类前往其它太阳系天体的中转站。通过月球探测工程所掌握的核心技术及形成的月球探测航天工程系统,是我国未来开展深空探测所必备的技术和物质基础,也将为我国的载人登月和行星际航行创造一定的条件。
[对话三]
"嫦娥一号"升空后面临哪些新挑战?
新闻晨报:如果“嫦娥一号”探月卫星发射成功,是否意味着探月工程已经圆满成功?发射升空后,“嫦娥一号”会不会面临新的挑战?
欧阳自远:“嫦娥一号”卫星如果发射成功,当然是一件非常高兴和值得庆祝的事情。但对我们来说,只能算是万里长征走了第一步,因为发射成功并不意味着我们能够很好地得到科学数据,得到了科学数据也并不意味着我们能做出高水平的科学研究成果,探月工程是一件要持续相当长时间的事情。
卫星发射成功,只能是说火箭和卫星成功分离了;卫星还要经历多次复杂的轨道和姿态调整,经过十多天的时间,才能到达40万公里之外的月球。卫星到达了月球,开始环绕月球飞行,说明卫星是成功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