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娲是中国历史神话传说中的一位女神,与伏羲为兄妹。人首蛇身,相传曾炼五色石补天,并抟土造人,制嫁娶之礼,延续人类生命,造化世上生灵万物。伏羲和女娲兄妹同坐葫芦(匏)洪水中逃生,后在葫芦河旁嬉戏。女娲是被民间广泛而又长久崇拜的创始神和始祖神。
女娲补天的纪录见于《淮南子》:水神共工和火神祝融进行战争,祝融胜,共工发怒头触不周山,天塌地陷,山林起火,洪水喷涌,龙蛇猛兽吞食人民。人类面临着空前大灾难。
女娲炼石补天,斩东海大龟四条腿为柱,把倒塌的半边天支起来。还擒杀了残害人民的黑龙,刹住了龙蛇的嚣张气焰。经过女娲一番辛劳整治,苍天总算补上了,地平水止了,龙蛇猛兽敛迹了,人民又重新过着安乐的生活。但是这场特大的灾祸毕竟留下了痕迹。从此天向西北倾斜,太阳、月亮和众星辰都很自然地归向西方,又因为地向东南倾斜,所以一切江河都往那里汇流。
女娲是一位生育人类,创造万物的伟大母亲。她是中国三皇五帝时期一个统御全国部落的女首领,也就是母系氏族社会的女酋长。古籍中都有不少这方面的记载。而今,女娲作为女性所具有的坚强毅力和娴淑隐忍也成为中华儿女的楷模。
大云山上的鸡子石,取意于张衡《浑仪注》“浑天如鸡子(鸡蛋)。”汪宏华摄
大荒山上“灵性稍通”的石头? 汪宏华摄
众所周知,《红楼梦》开篇引用了古老的“女娲补天”神话,以说明书中的故事发端于一块被女娲皇遗弃在“大荒山”上“青埂峰”下的顽石,故《红楼梦》又名《石头记》。初一看似乎很寻常,就像现当代作家题写的声明——“本故事纯属荒诞无稽的虚构”。但近期,知名“红楼”学者汪宏华经过了一番实地勘察之后撰文指出,在曹雪芹“假作真时真亦假”的太虚宝鉴外面确实存在一座“大荒山”和一块“灵性稍通”的石头。它们比《红楼梦》本身的历史都要长得多。
此前汪宏华在北京交大的学术讲座“从神话寓意探寻贾宝玉的人生轨迹”中曾指出,曹雪芹之所以改编《三海经》中的“天倾西北”、“女娲补天”,有三层用意;一是从哲学层面揭示整个人类的起源,说明人是来自于原本矛盾对立的“天”与“地”的一次偶然、微小的统一。新生物就是这块不被天与地认可的人性化的石头。二是从生理层面揭示个体人的起源,说明所有人都是男女灵肉交合之后的结晶。所谓“青埂峰”即是生殖器官的象征(谐音“情根”);灵石即是“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石头”中唯一着床成活的受精卵,其它都已归天死去,故而成了“补天之材”;三是从文学层面揭示主人公贾宝玉生命的产生。一般传记体小说都是从人“呱呱”坠地起笔,但《红楼梦》却从人的胚胎形成开始,而作者朴素的“发生学”理念更是对“人”认识上的显著超越。
不过汪宏华认为,这个故事除了解答“我是谁”,“我来自哪里”等形而上的疑问之外,还存在形而下的对应,也就是说书中的大荒山和石头至少都有50%的真实原型——第四层寓意。所以他在做完理论研究之后第一件事就搜寻梦中的“大荒山”。去年年底他来到了位于湖南省岳阳县和临湘市交界处的大云山国家森林公园。此山海拔不到一千米,但云山雾海,寺庙林立,自古为江南名胜,常年吸引着无数善男信女进香许愿。尤为著名的是山中兀地冒出的一块白色鸡蛋形的石峰,巍然耸立、直冲云霄,天气晴好的时候方圆几十里都能用肉眼望到。它名为“鸡子石”,取意于张衡《浑仪注》“浑天如鸡子(鸡蛋)。天体圆如弹丸,地如鸡子中黄,孤居于天内,天大而地小。”很显然,鸡子石的名字和尺度比《红楼梦》中“高经十二丈,方经二十四丈”的补天石有过之而无不及。
但在汪宏华看来小说中被女娲抛弃的是一块外表“粗蠢”的石头,它对自己的形象终日“自怨自叹”、“悲号惭愧”,不可能像鸡子石般高昂。此前人们比拟的飞来石、雨花石,或者长白山上的石头,也都太伟岸或者太漂亮了。说他们是炼石台或者未来的补天石或许还有可能。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