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3年,由贺龙、关向应同志介绍,廖汉生加入中国共产党。
-在长征路上,他以卓有成效的政治工作,动员和激励全师指战员坚决贯彻“主力红军会师西北、建立抗日根据地”的战略方针,与敌军的围追堵截和雪山草地等艰难险阻做了英勇顽强的斗争。
-为了真正做到以青海为家,他将妻子和孩子从古都西安迁到了西宁,在青海安家落户。
廖汉生将军二三事
第一次见到贺龙
有一次,贺龙的队伍从廖汉生家附近的平坝子经过,廖汉生和村里的孩子们跑到路边田埂上看“过兵”。一支队伍走过来,队中一个士兵身后背着几支像古戏里的令箭似的牌子,廖汉生告诉小伙伴:这个牌子叫作“大令”,它到了哪里就代表长官到了哪里,查岗查哨,巡视军情。
廖汉生正讲得有鼻子有眼,没注意一个留着“一字胡”的军官来到他面前,笑眯眯地问:“你是谁家的小孩子?胆子这么大,敢看兵呀!”
廖汉生一看问话的像是个当官的,便大大方方地回答:“我是廖家的。”
留“一字胡”的长官就是大名鼎鼎的贺龙。
赤脚在冰雪上爬行
一个雪夜,廖汉生随贺民英下山去摸情况,找粮食。回山时,为了不在雪地上留下脚印,以防敌人追踪而来,廖汉生跟着贺民英赤脚趟着冰冷的溪水向上走,遇到沟边直不起身的地方,只好伏下身子在冰雪上爬行,手脚被划出一道道血口子,几乎被冻僵了。
艰难过草地
为了能走出草地,廖汉生号召全师上下去捡牛皮、拾马骨、扯野菜,把一切能吃的东西都拿来充饥。正是靠着这种顽强的意志和团结的力量,廖汉生和他的战友们终于走出了草地。
与贺家结下不解之缘
廖汉生的父亲是桑植县有名的才子,在省城长沙读书期间,曾与湘籍著名革命党人林伯渠结为好友,回乡后致力于乡村教育,在本乡办起小学,教授新课程、新知识。后来,在贺龙再三诚聘下,携笔从戎,到贺龙部队里任职。后来,在贺龙的建议下,贺龙二姐的女儿和廖汉生定下了娃娃亲。从此,廖汉生也就与贺家结下了不解之缘。
廖汉生10岁那年,父亲不幸病逝军中。贺龙的大姐贺民英夫妇把灵柩接回桑植,帮助安葬。以后,廖汉生一家孤儿寡母,经常得到贺龙及其妹妹的关心、照顾。
在工农革命军初创时期,廖汉生目睹了这支队伍的三起三落。在最困难的1928年的冬天,工农革命军在石门县遭受严重损失,师长贺锦斋牺牲,贺龙率部撤回桑植边界的大山里。廖汉生受贺家姐妹的派遣,给部队送去一些过冬物资。在工农革命军驻地,廖汉生看到原先几千人的队伍只剩下不足百人,天已下雪,部队还穿着单衣,贺龙的脚上套着一双烂草鞋;招待他们吃饭,端上来的只有一碗苞谷糊糊……
艰苦卓绝的历程
1935年11月,红二、红六军团从湖南桑植出发,开始了万里长征。在长征路上,廖汉生凭借着马灯、篝火、月光,逐日记下了那一段段艰苦卓绝的历程。十分遗憾的是,这些宝贵的历史资料在后来的战争岁月中全部丢失了。
1935年11月,一个秋风瑟瑟的日子,廖汉生和红六师师长郭鹏踏着泥泞,匆匆赶到桑植县刘家坪一栋木屋里,出席红二、红六军团的师以上干部会议。
众人围坐在堂屋的一盆炭火旁,听贺龙、任弼时等首长部署突围计划。当时中央红军经过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