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永康贫寒的板房外墙上,刷着已经褪色的几个大字:国家兴亡,系于教育。
在偏僻贫穷的大山里,无数像陆永康这样默默耕耘的乡村教师,使艰难跋涉的中国农村教育“教书育人”薪火相传。贵州省黔南州三都县羊福乡是国家级一类贫困乡,1997年底才通公路,全乡6800多人,2005年的人均纯收入刚刚超过千元,财政收入6.5万元,全乡1100多名学生,教师35名,陆永康就是其中的一位。
1948年,陆永康出生在羊福乡孔荣村的一个水族家庭,自幼因小儿麻痹症导致残疾。10岁那年,村里第一次有了小学,可是,开学仅仅3个月,县里派来的老师因忍受不了清苦生活,丢下学生回城去了。为了继续求学,陆永康每天跪行十几公里,到邻近的甲雄乡读书,直到高小毕业。
1968年,陆永康在孔荣小学开始了漫长的跪着教书生涯,也许因为自己求学的艰难,他暗自下定决心,“就干一辈子教书匠。我要让乡下的孩子都有文化,在我们农村,落后、愚昧都是因为没有文化。”
30多年来,陆永康跪行在坡头山间,跪教在齐胸的讲台边,为了家乡的下一代,他不知多少次跌倒在劝学家访的崎岖山道上。
用“身残志坚”来形容陆永康当然是恰当的,但,这个一度只能靠手膝并用行走的汉子,却始终开朗而乐观。陆永康是憨直而不善言谈的人,上课之余,他却主动找那些思想波动大、不能安心在农村工作的青年教师谈心,希望他们能留下来,为农村的孩子做一点事。
在陆永康如今任教的羊福民族学校,总共25名教师中,有7名曾是他的学生。乡村教育事业后继有人,让他感到由衷骄傲。
“我文化程度不高,又是残疾人,我对羊福乡的贡献只有这么大。我要省吃俭用,培养两个小孩上大学,到时候回羊福教书,接我的班。”陆永康说。
有人说,陆永康像一支残烛,照亮了贫困山区孩子明天的希望。陆永康却说,我搞不懂那些复杂的东西,老天生我在这里,国家安排给我这么份工作,我就晓得要兢兢业业做好它。“穷地方留不住人,老师像走马灯似的来一拨走一拨。我只希望等退休的那一天,这个学校的学生能有书读,能读好书,别像我一样艰难求学,就很欣慰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