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化学之父——[德国]李比希(1803~1873)
在近代化学史上,有这么一位科学家,他热衷于探索,从小就喜欢从事科学实验工作。在一次实验中,由于自制的炸药引爆而险些对他造成危害,这位化学家就是李比希。
化学神童缘起药房
米斯特斯•冯•李比希(Justus yon“ebig)是德国著名的化学家、卓越的科学活动家和教育家。1803年5月12日,他生于德国达姆斯塔;德。从小时候起,李比希便热爱化学知识与化学实验,这与他的家庭背景有着很大关系。他的父亲乔治•李比希是当地一位颇有名气的药剂师,在达姆斯塔德城开办了一所药房。正是在这所毫不起眼的药房里,李比希开始与变幻莫测的化学打上了交道,这门科学也成为他的前途、天职和终生理想。
药房设在一座楼房的第一层,李比希最喜欢呆的地方是被大家称为“厨房”的一间小房子,房子中摆满了奇形怪状的瓶瓶罐罐。在这里,他初次体验到化学所包藏的种种“神秘”,正是这些“神秘”的东西,激发了他丰富的想象力。随着年龄的增长,小李比希不仅掌握了化学中许多非常有趣的知识,而且还喜欢做实验来验证这些知识。通过在父亲药房中的实践操作,他慢慢掌握了一些简单的化学实验方法。
有一次,父亲急需一个化学配方,遍寻药房都未找到,便派儿子到宫廷图书馆去查找。这个偶然的机会令小李比希结识了图书馆管理人员海斯。海斯也很喜爱化学知识,他对这个孩子所拥有的化学知识非常赞赏,并因此喜欢上了这个求知欲很强的孩子。此后,李比希就成了这家图书馆的常客,并依次把图书馆里有关化学方面的书籍差不多读完了。
回到家中,李比希常常在父亲的药房里重复书中的实践,他想通过实践来检验书本中所读到的一切知识。由于李比希对知识的渴求有一种强烈的愿望,所以他对每一次实验都非常认真,非常注意观察实验过程中的各种现象,他从不忽视任何细节。这种严格的自我训练,使他具备了日后成为一名杰出科学家所必须拥有的敏锐观察力和娴熟的实验操作技巧。
由于化学的魔力深深抓住了李比希的心,以至于他对学校的学习显得漫不经心。除了应付学校的功课外,李比希总是埋头于他的实验之中,他特别喜欢研究各种炸药,并渐渐学会了制作爆炸雷管,甚至学会了设计制造一种压雷管的专业仪器。很快,达姆斯塔德的孩子们都知道李比希会制造“小炸弹”。同学们业余时间常围住他,要他演示小炸弹的威力。有一次,老师正在讲台上授课,忽然教室里发出了可怕的爆炸声,原来一颗小炸弹被李比希不小心引爆了。后来,校长也知道了此事。就这样,李比希被学校开除了。
大气初显渐见成效
父亲没有办法,只好把李比希留在自己身边,帮助管理药房。然而,李比希并不希望就这样过一辈子。他热爱化学,很想进一步对化学做更为系统的研究。为了儿子的前途,父亲最后还是于1820年将年仅17岁的李比希送进了波恩大学学习,师从于化学教授卡斯特纳。第二学期又随教授转迁至艾尔兰根大学。在这里,李比希感到前所未有的自由,能力也获得了极大的释放。1822年,李比希获哲学博士学位。
李比希在实验室继续埋头从事他所热爱的研究工作,认真仔细地做着各项实验。同时,他还经常参加学校社团组织的活动,并成为核心人物。可是,在当时的环境下,学校不允许一切激进的学生和团体的存在。不久,李比希就遭到学校的起诉。为了躲避学校的搜查,最后,李比希在大公秘书(此人是过去在宫廷图书馆认识李比希的)的帮助下,获得了大公提供的一点儿助学金,到巴黎去留学。
1822年,李比希到了巴黎,并在著名化学家盖•吕萨克的指导下学习。当时,巴黎是世界科学的中心,盖•吕萨克是一位优秀的化学教授。在老师的指导下,李比希逐渐把自己过去简单堆积的知识发展成一套严密的知识体系,这为他以后回到德国传授自己的知识体系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当时,虽然法国、英国、瑞典等国家的科学家在化学方面已经有了不少科学的发现,可是化学仍然被看作是“魔术”,李比希对这些偏见很不以为然。这位年轻人懂得,化学并不是“魔术”,并且正是由于化学,人们才能创造出许多有用的东西。
因此,李比希充分肯定化学知识的科学性及其价值,在日常的学习以外,李比希还继续做一些实践性的科研工作,如对雷酸性质的分析。在精确测定雷酸盐组成方面,他做了许多工作,并得到盖•吕萨克教授的支持和赞赏。李比希成了盖•吕萨克教授的得力助手。开拓进取贡献良多1824年春,李比希返回家乡达姆斯塔德。凭盖•吕萨克教授的推荐和他本人突出的研究成果,他被当地吉森大学破格任命为正式编制以外的教授,当时,他才21岁,李比希终于实现了他儿时设想成为一名化学家的梦想。李比希并不满足于目前自己所取得的成就,仍日继续进行对新领域、新问题的探索。在研究氯与乙醇的作用时,李比希发现存在两种完全不同的液体,其中之一是乙醇与干燥的氯相互作用时生成的,并有特别难闻的气味,这种液体就是氯乙醛。另一种液体是通过氯酸钾与乙醇相互作用时获取的,它具有微甜和好闻的气味,但连续吸入这种蒸汽会引起头晕,这个新化合物叫氯仿。几年以后,李比希在进一步研究氯化乙醇时,得到了另一种液体——乙醛,它挥发快,带有难闻的窒息气味。
对于李比希来说,认识化学家韦勒是一生中的幸事。1828年12月,在一次学校交流活动中,李比希认识了韦勒,他们各自研究问题的方法都很独特,但却对许多问题有着一致的见解和兴趣。在热烈地交谈了几个小时之后,他们成了真正的朋友,以后又成为同事,一起研究了某些重要的课题。1832年,李比希和韦勒发表了他们共同撰写的论文《关于安息香酸的研究》,在文中,他们提出了基团理论。所谓基团理论,是李比希研究苦杏仁油安息香酸、安息香酰氯、安息酰氨等一系列化合物时,发现这些化合物中存在一个共同的基——安息香基。他由此得出结论:有机化合物是由基组成的,这种基是稳定的基,它构成有机化学物的基础。李比希关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