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丰富实用的古今中外人物库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哲士网 >> 按拼音检索 >> L >> li >> 李比希 >> 正文

 

德国化学之父:李比希

于有机基的科学定义是对有机化学理论基础的卓越贡献。这是有机化学研究系统分类的重要尝试,它和人工合成尿素一起成为有机化学大发展的先导,为有机化学的发展铺平了道路。

  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里,在生物和有机化学的研究领域,流行“活力论”或“生命力论”。这种理论认为:动植物有机体具有一种生命力,才能制造有机物质。因此有机物质只能在动植物有机体内产生,在生产和实验室里,人们只能合成无机物质,不能合成有机物质,特别是不能从无机物质合成有机物质。李比希生活的年代,正是化学经历重大变革的时代,他的有关有机化学思想突破了无机化学与有机化学之间的绝对界限,由此,动摇了当时化学界与生物界,乃至哲学界长期流行的“活力论”。李比希在这场化学理论的变革中,始终是一位积极的倡导者,他和他的学生们用大量的事实证明新观点的正确性。

  1837年,李比希和法国著名化学家杜马联名向法国科学院提交一份研究纲领论文,断言无论在无机化学还是有机化学中,“化合的规律和反应的规律在两个化学分支中都是一样的。”这个宣言为人工合成有机物扫清了思想上的障碍,李比希和杜马因此在有机化学界被奉为新科学思想的领袖。1839年,李比希论述了多元酸理论。李比希于有机化学贡献殊多,他对许多有机化合物做过精确分析,确定了它们的化学式,还发现了同分异构现象。这一切都使李比希成为19世纪最杰出的化学家之一。
 创新体制培育英才

  李比希在化学领域的研究与开拓当然是不可忽视的,但对于德国化学界乃至科学界来说,更具有重大意义的是他所做的教育体制改革。回顾李比希所走过的道路,充满着个人的奋斗艰辛,为了实现心中的梦想,他曾因制作炸药一度被学校开除。但是,李比希深深知道个人的实验操作对化学来说是何等重要。

  当时德国的教育体制只注重课堂知识的灌输,教材也较为陈旧,作为一名过来人,李比希深知这种落后的教育体制对学生成长形成的弊病,想到自己所走过的曲折道路,他不由萌生了一个念头:不能让现在这些刻苦攻读化学的大学生和自己当年一样再走许多弯路,应该建立一套更为合理的教育体制,使实验与教学相结合,从而帮助大学生们迅速而科学地获得必要的科学知识。

  于是,李比希将自己在巴黎所学过的课程作为蓝本,使之与自己积累的丰富实践知识相结合,对传统的教育体制进行了一番革新。他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真正用于教学与科研的实验室,使传统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分离的弊病得到全然改观。同时,李比希还制定出一套新的教学大纲,这为近代化学教育新体制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为了实践这套新体制,李比希说服当地政府和学校,办了一个化学实验室。经过默默而辛勤的耕耘,这个实验室很快就成为世界上最好的化学实验室。在李比希的指导下,这个实验室先后走出一大批世界著名的化学专家,如卡尔•弗德泽纽斯、查里。日拉尔、奥古斯特.霍尔曼、奥古斯特•凯库勒及阿道夫•武慈等。在李比希的大力鼓励和宣传下,人们渐渐认识到新教学体制的优越性。德国各大学校纷纷建立起自己的化学实验室。经过几年的努力,德国的化学教育和科学研究得到了显著提高。李比希在化学教育上所做的工作意义十分深远,为德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化学与化工方面领先世界各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心系民生造福后世

  作为一名科学家,李比希不仅关注理论研究本身,还一直怀有化学要为人类谋福利的信念。小时候,家庭药房中的耳濡目染已经使李比希认识到化学的实践作用,以后,通过对人们如何熬制肥皂,如何用牛皮制成皮革,123,gt染房里如何给布匹染上颜色等实践活动的观察,使李比希很早就意识到,化学可以为社会生产打开新的大门,而这些新兴的生产又会使人类生活变得更为方便和舒适。

  当时德国农业遭受自然灾害,粮食减产,老百姓连吃饭都成问题。李比希看到这种情形内心十分焦急,决心要用化学知识去帮助农民提高农业生产,于是开始了对土壤的肥力及其物质构成的研究。李比希自1840年始,直至去世前,他的研究重点转到了农业化学和生物化学上。他用化学方法,创造出人造化学肥料——钾盐和磷酸盐,并证明植物生长需要碳酸、氨等无机物;动物的排泄物只有转化为碳酸、氨等才能为植物所吸收。这些观点构成了近代农业化学的基础。后来,李比希把他的实验成果写在《农业及其在生理学中应用

  的有机化学》一书中。在这本书中,他科学地论证了土壤的肥力问题,强调无机质肥料——人造化肥对农业发展的重要性,这在科学史上还是第一次。由此,开拓了农业化学这一新领域。

  同时,李比希的著作《化学在农业中的应用》也在科学界引起了空前的兴趣。这本书在几天之内就被抢购一空,他的这部著作每年都要再版。书中提出的许多问题,引起了极其热烈的讨论,参加讨论的有农学家、化学家、自然科学家、医生,甚至还有哲学家。有的人赞成李比希的思想,有的人全然反对。但一些思想开放而富于进取心的农民开始渐渐地使用各种无机肥料,极大地提高了农作物的收获量。于是,磷肥逐渐受到科学家和农民的关注与认可,一种新兴的工业部门应运而生,人们从骨头以及各种天然的磷酸盐里,开始进行磷肥的提取生产。没有这种磷肥的生产,今天的农业是不可想象的。李比希从德国化学界开始推动的社会变革,是十分明显的。18世纪末世界的化学研究中心还在法国,19世纪以后,化学研究的领导地位已被德国取而代之了。在理论化学与工业化学方面,德国都执世界的牛耳;同时,德国的酸、碱化学工业产品的产量也占世界首位。此外,德国在科学界后来居上,跃人世界先进行列,正是以化学为突破口的。而所有这一切都离不开李比希作出的杰出贡献。

  为了把德国科学家们在化学领域中所取得的成就介绍给全世界,李比希在1830年创办并主编了《药剂学年鉴》。这本刊物1840年更名为《化学和药学年鉴》,他逝世后,刊物又改名为《李比希化学年鉴》,刊名沿用至今,成为当今世界化学领域权威性学术刊物之一。正是这本刊物把德国化学领域的革命同时传达到国外,对推动德国化学领域的持久发展起了巨大作用。

  李比希在有机化学、农业化学、生理化学以及农业宏观经济学等新兴学科里,都是伟大的拓荒者,他提出的许多新的假说,往往都非常具有启发性。作为19世纪最杰出的化学家之一,李比希被誉为“德国化学之父”,实属当之无愧。

上一页  [1] [2]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世界人物库,古今中外人物资料 李比希简介,介绍,生平事迹 图片照片

有关作品德国化学之父:李比希详细资料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 人物资料查询方法:你可以按拼音字母检索的方法查询,也可以按分类列表查看的方法查询
  • 人物字典  A B C D E F G H J
  •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