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有癖,有癖是因为其中有乐,乐趣之一是常于不经意处与极有意味的历史细节邂逅。起初不免粲然一笑,继之则渐生怅惘。
李斯的书法
读秦国李斯,便有这样的情况。
秦庄襄王时,李斯还是一翩翩少年,但他少有大志,不甘平庸,便携带了行李,只身西入函谷关,到底有才干,一番努力表现,终得被任为客卿。这并不是他的爵位尽头,李斯由客卿而廷尉,由廷尉而丞相,时光荏苒,屈指一算,到二世即位,被赵高排挤而腰斩咸阳市,前后掌权已近四十年矣,当初入关时青丝满头的少年死时已是皤然老翁矣!
这四十年里该有多少事发生啊。而这些事关乎国家、关乎天下的就不说它也罢,仅仅说说关乎李斯个人的,即关乎他本人的生活、生命和家族命运的事情,又该有多少呢?仕途险恶,风波暗藏,令人不能提防。李斯的死是很惨的。死前久困监狱之中,受尽鞭笞荼毒,被反复过堂审问;他虽然秉性坚韧,也终于挺不住,只好自诬服罪。他本人受的是所谓“五刑”,而家族也受到严厉惩处,夷灭三族。五刑包括割鼻、斩趾、笞杀、枭首、脔割成酱,然后暴尸市上。这是五道程序,一道一道地执行下来,受刑者的痛苦他人不必想象即可感知。五刑内容各代略有不同,不知李斯所受酷刑具体如何。但暴尸市上是肯定的。想当初秦始皇对李斯是何等恩宠:由客卿而至丞相,位极人臣。其长子李由做到三川太守,其余诸子皆尚秦王室的公主,而女儿则全部嫁给秦国贵族诸公子。那种权势真正是炙手可热,你瞧,李由休假告归回到咸阳时,朝廷百官都上门祝寿,门庭车骑以千数,是何等的荣耀!然而,世上风雨难测,人生衰荣无定,岂料数年之后竟满门抄斩!据《史记·李斯传》,李斯拖枷带械来到刑场时,看看即将与自己一同受刑的二儿子,说:“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于是父子抱头而哭,泪如雨下。
他哭什么呢?
李斯本是上蔡县的一介布衣,为了不甘平庸,出人头地,历尽艰辛危险,从关外跑到关内,刚刚做了客卿,就有权势者嫉妒,到国王那里告状一定要把他驱赶出秦国,为了稳住脚跟,他冒着极大风险上书秦王,申诉辩白,据理力争,他这篇上书由于情意恳切、观念新颖、语言铿锵、辞气慷慨而成为千古名篇,这就是《谏逐客书》。此后,他大刀阔斧地改革弊政,创新体制,终于赢得了一片叫好,也赢得了秦国的强盛无敌。他的地位也同时达到顶峰。然而在大富大贵之后,忽临杀身灭族大祸,天壤之别,对比鲜明。李斯发出这样的东门逐兔之叹,确乎让人且惊、且惧、且警、且思。 想当初,既贫且贱的李斯对权力是多么渴望,他辞别老师荀子时侃侃而言:“今秦王欲吞天下称帝而治,此布衣驰骛之时而游说者之秋也。处卑贱之位而计不为者,此禽鹿视肉,人面而能强行者耳。故诟莫大于卑贱,而悲莫甚于穷困……”把无权无官的人比作禽兽,是人生最大的耻辱,把卑贱和穷困看作人生最大的羞耻与悲哀。他是有能力的,有才干的;也是幸运的,他果然攀上了权力的顶峰,位极人臣了。那么,富贵荣华达于鼎盛之后会是什么人生风景呢? 盈缩修短,自然之理;欧阳修曰“物过盛而当杀”。这一点道理,以李斯之聪明,应该有所觉悟。果然,在李由休假告归,大宴百官时,李斯面对繁花似锦、烈火烹油的荣耀,忽兴长叹:“嗟乎!吾闻之荀卿曰物禁太盛。夫斯乃上蔡布衣,闾巷之黔首……当今人臣之位无居臣上者,可谓富贵极矣;物极则衰,吾未知所税驾也!”税驾,意为休息,此处指人生结局——李斯发出了悲凉的自问:我的人生结局会是什么样呢?他的确有了预感。
我相信李斯的不祥之语并非空穴来风,他一生中见过太多的权力“吃”人的实例,参与或亲手制造过他人的惨剧,如杀韩非,排挤吕不韦,陷害蒙恬等等。尤其是吕不韦,这个邯郸巨商靠财富和诡计帮助庶出的赢政爬上了秦国王位,自己做了相国,封地十万户,“国事皆决于文信侯(吕不韦),号称仲父”。但不过八年,吕不韦就罢相,贬谪,家族迁徒,饮鸩自杀。李斯是这场惨剧的参与者,他当然看到了这一层。可是,他看到了这一点玄机,却没有力量自我摆脱。他不能抽身而退。于是,重蹈吕不韦的覆辙就在所难免了。
其实李斯是有退出机会的,比如他可以乞骸骨归乡养老;赵高矫诏谋立胡亥,枉杀蒙恬,他可以不同流合污;到陈吴起义,秦王朝大势已去,他可以悄悄溜掉……但他不但不离开权力场,反而委屈求荣,不惜怂恿二世大起阿房宫,大养狗马禽兽,咸阳三百里内人不得食其谷……
李斯临刑而哭的时候,他还认为“诟莫大于卑贱,而悲莫甚于穷困”吗?牵着黄犬到东门之外的野地里追赶野兔,过老百姓的平常日子,这是少年李斯曾经的平民生活,那是一种什么样的快活,只有临刑时的李斯才最知道。
鲁迅先生把封建社会的本质定为“吃人”,以前我以为只有平民百姓被吃,现在才知道,那整个的社会都是被吃的,不论是谁都有被吃的可能,特别是身在宦海中的人,比种田做工的老百姓掉脑袋的概率要大得多。甚至皇帝也不例外,也有可能被吃掉,像汉哀帝、清光绪帝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