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读《古文观止》时又读到了《谏逐客书》,记得上次是在读《史记·李斯列传》看到的。这篇文章就题材和文字风格上都具有非常强的代表性,《古文观止》已经给予了肯定。《谏逐客书》的主要内容是李斯说服秦王(始皇)用人要以贤能为主,且不能以其非秦地之人而疑虑下逐客令。我不愿意再在这个问题说什么,而要从这篇文章看看李斯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李斯是法家学派的代表,并且可以说是“第一丞相”,他对秦朝、中国乃至整个民族都有着很大的贡献。当然他之所以能有这样大的贡献还取决于他的为人,《谏逐客书》中体现出的并不是他的人才观,而是有更多的为官、从政的经验。
当秦国宗室大臣发现越来越多的外地人在抢自己的饭碗时,终于按耐不住向秦王施加压力,要求他对这些外地来秦国打工的人下逐客令。李斯作为一个胸怀韬略且抱负远大的人早就认定了自己将来出人头地必然在秦国,而逐客令的出现很可能使李斯从吕不韦的门客变成地位更加低微的人。因此李斯向秦王作了《谏逐客书》,文中列举了由余、百里奚、蹇叔、丕豹、公孙支及商鞅等外地进秦务工人员如何在秦建功立业,给秦国带来了巨大利益。他想以此说明外地人不仅安全而且有用,但是李斯真的希望天下贤德之士尽侍于秦吗?显然不是,李斯所说所做并不全为秦国着想,至少其中3/4是为自己谋划。原因很简单,李斯不是一个能够以国家利益至上,而容纳百川人才的丞相,以后的历史证明李斯不能容忍可能比自己才华更盛的韩非得到重用,如果商鞅活到李斯的时代他绝不会在秦王面前对其大加赞赏的。可见所谓《谏逐客书》就是李斯以科学人才观为名而为自己铺就“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工具而已。
此外文章也彰显了李斯权术的优秀,他能左右逢源且纵横捭阖与君臣之间。宗室大臣们皆言“诸侯人来事秦者,大抵为其主游间于秦耳,请一切逐客。”时,“李斯亦议在其中。”李斯虽然是逐客的对象,但他没有直接出来反对,为什么?他有更深的考虑,如果此时站出来激烈反对,可能不会起到什么作用最终要走人,即使成功了也难保将来不步商鞅的后尘。这样做了也会使得宗室大臣们对他产生好感,甚至会信任他,对他将来在秦国施政绝对是百利无一害。仅仅这样是不会对最大威胁——逐客令产生任何影响的,最终还是要反对。因此李斯又上书“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这样一说,使他无意又站到了最有利的位置。当众大臣讨论出逐客令后,李斯并不知道秦王在这个问题上究竟态度怎样,因此反对时仍以委婉的口气进行试探和劝说。因为他知道不能在不清楚顶头上司的真实态度时,贸然将自己真实想法生硬的抛出来,那样只会让自己的前途毁于一旦。如此掌握“火候”可见李斯用心良苦,也证明了其法家代表的地位。终于秦王不仅取消了逐客令,而且还复了李斯的官,进而成就他“第一丞相”的历史地位。
历史记录大都是客观、固定的史实,但其背后却隐藏着许多超越史实的东西,这些东西中蕴涵着一些世间规则和优秀思想,要知道看懂这些要比仔细琢磨《韩非子》强百倍不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