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新闻主播李瑞英为亿万观众熟悉,但对其人生经历,人们却知之甚少。
入道:无心插柳碰张颂
演讲的题目与李瑞英的职业密切相关,名字叫《播音人生》。而在讲《播音人生》话题之前,李瑞英向现场的学生和媒体记者爆了猛料:小的时候自己最大的理想是当一名售货员,“因为特别羡慕售货员数钱的感觉,原因在于我自己的数学学得好。”
人有时候确实感慨命运的选择。在李瑞英高中毕业考大学的前夕,依然没有任何报考播音员的想法,和播音结缘是在高中的另一名同学的撺掇下,赶往当年的北京广播学院陪着报名,从此改变了李瑞英的人生。
在北京广播学院的传达室,李瑞英在报名的间隙碰到了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天性爱玩闹的李瑞英看到很多学生报名,自己不知哪里来的勇气,竟主动请缨给老人读报纸。老人问其缘由,李瑞英说,您老耳濡目染应该有一定的识别能力。她现场读报,读完后忙向这位老人讨教,老人的回答让她充满自信,“考北广*不离十。”
一段时间后,李瑞英几乎是一路过关斩将,顺利进入北广的各个考场,而让她惊讶的是这个当初给她指正读报感觉的老人一直在场,后来经过打听,方知此人是北京广播学院播音系著名教授张颂。
修道:萌生过放弃播音的想法
李瑞英考入北京广播学院后,在授业恩师张颂的带领下,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学习。滑稽的趣事或许在于,李瑞英必须从头开始学习汉语拼音。一些声母、韵母每天都要反复地练习。记忆中,李瑞英在北京广播学院的小树林里每天早晨六点半练声,北京广播学院的许多老师还要求他们这些学子每天必须读《人民日报》。从头版读到最后一版大概需要一个多小时。
这样的艰苦训练,按理说李瑞英应该是进步很快了,但事实上并非如此。一段时间后,李瑞英竟然找不到当初刚进北京广播学院的自信了。情急之下,李瑞英想过转到新闻系或者其他任何系。至于转系的原因,李瑞英说是自己没有当上三好学生。
然而,这样的想法在碰到恩师张颂之后忽然打消了。张颂郑重地对李瑞英说,来北京广播学院学习,所有的学习都是打基础,打基础是给自己打的。此后的李瑞英不再有转系的任何杂念,四年里,李瑞英起早贪黑学习了大量的播音知识,在演讲中,李瑞英谦虚地认为自己只是学会了最简单的吐字发声。在大学里,李瑞英认为自己所学的一切可以用“恶补”来概括。“大学里学的知识仍然是基础知识,需要不断地充电”。 悟道:从事播音工作一定要有感而发
“语言不是孤立的。有的人嗓子好,但在其他方面没有积累,事实上是无法胜任播音工作的。”李瑞英自我爆料说,自己在上大学的时候声音条件并不是很好,班里有一名同学的声音条件非常好,老师们要求的发声训练,这名学生往往是一次就过。可是,这名同学最后没法胜任播音工作。反观自己条件并不是最好,但因有多方面的积累却能胜任播音工作。其中最大的秘诀,李瑞英概括说,自己在播音时说的每一句话都是有感而发。
在呼和浩特短暂的日子里,李瑞英在经过新建的内蒙古博物馆等地时,脑海中想的最多的是如果自己站在这样的现场做报道该怎么说,怎么说的比别人强,怎样才能做到有感而发。而更令人惊诧的则是李瑞英的记忆能力,在现场演讲中李瑞英很轻松地说出内蒙古六十年大庆的日期乃至相关议程。这一点,她归结为七个字“处处留心皆学问”。正是这种处处留心,“我才能在每一次的播音、演讲、讲学中做到发自内心。” 李瑞英:出色的工作需不断实践与积累
1995 年《新闻联播》从录音改成直播,直播体现在及时、准确、生动。一般情况下,稿子提前十分钟才能拿到,如果遇到紧急情况,越是大稿子来得越晚。如何能做到在最后30秒内拿到稿子且在没有温习的情况下直播并不出错?李瑞英给学生们讲述了自己在《新闻联播》的一次“历险”经历:有一次主播新闻,18:59,李瑞英手里还没有稿子,她有点担心地提醒编辑:“我手里还没有稿子”,可编辑没有回话,李瑞英焦急地看了看表,又提醒了一遍,结果编辑还是没有回应。李瑞英急坏了,她第三次提高嗓音说了一遍,当时看了看表还剩下30秒,这时编辑才把新闻稿“飞”过来。李瑞英拿到稿子时,这时《新闻联播》已开播,当时她担心坏了,汉语的人名和地名有许多属多音字,如果直播时有不认识的字或咬字、发音错了那可就惨了,所幸的是平日的积累没有让自己在工作中出错。“我们的工作中处处是地雷所以作为新闻工作者要有丰厚的学养、厚实的人生积累和多方面的锻炼,内心的东西多了,思想的表达就流畅了,遇到地雷也能轻松地躲过。”
李瑞英:成功与名人不能画等号
李瑞英成了家喻户晓的电视名人,如何看待名人和成*,李瑞英说:成功与名人不能画等号!李瑞英认为,一个人做事不合常规,他的名字却能被许多人记住,虽然成功了但他不是名人,名人应该是对社会做出贡献并受大家尊重的成功人士。
这次接到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的邀请函,李瑞英每天都在琢磨,作为被大众所认可的名人,这些大学生愿意听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