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学智说:“如果没有炒面,就解决不了部队最低限度的物资保障。”
1951年6月,美国远东空军副参谋长达尔·阿尔其尔准将在谈到我志愿军的后勤运输情况时说:“面临一切(空中袭击)阻碍,共军后勤部部长究竟是怎样保障补给品的运输,使之不致中断?这真是一个奇迹。他不顾我们的空中优势,火力优势,强大的兵力和勇猛的轰炸而终于完成了这项工作。”他不无钦佩地说:“在朝鲜的美军司令官们经常说,他们希望在战争结束后,能会见一个人,这个人就是共军的后勤部部长。”
毛泽东面授他五个字:“革命加拼命!”/有一位了解李聚奎的老人说:“老李种的树很多,但他不一定都摘了果。”
195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决定成立石油工业部。这一次是周恩来向部队要人,李聚奎没料到重任会落到他头上。
李聚奎从当兵后,一直没有离开过部队,当总干部部长徐立清通知他任石油工业部部长时,他一点思想准备都没有。这个消息太突然了。到地方去工作,到一个对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都非常重要、专业性又很强的部门去工作,他真有点发怵。徐立清看出了他的心思,便直截了当地对他说:“这可是周总理亲自点的将啊!总理说,我们国家的石油工业基础薄弱,国民经济、国防建设又都急需大量的石油。要尽快地把石油工业搞上去,就要选一个部队的同志来做这件事,把我们军队的一些传统作风带过去,像指挥打仗那样去指挥石油工业建设才行。周总理要你去当新中国石油工业部的第一任部长,军委领导同志也都赞同周总理的决定,这事就这么定下了。”
又过了几天,周恩来找他谈话:“聚奎呀,第一个五年计划快完了,我不向你要油了。第二个五年计划你可要拿出油来啊!”李聚奎见总理已决定,他二话未说,走马上任。
他刚到石油工业部上班时,石油工业部的牌子还没挂出来,人员只有原燃料工业部石油管理局的几十个人,挤在几间房子里办公。建国初期,中国在“贫油”的帽子下,几乎抬不起头。万事开头难。那时,李聚奎部长办公室的门是锁着的。他揣着毛泽东面授的5个字:“革命加拼命!”带着专家、技术员全国跑,满地钻。不多久,他走过的地方便出油了。
1955年1月,李聚奎组织召开了一次全国石油勘探会议,决定在西部的克拉玛依打两口井。未等这年冬天的大雪到来,一口井便喷出了原油。
11月26日,新华社发表了这条振奋人心的消息,引起了全国的关注,但在石油工业部内部,克拉玛依要不要上的争论却十分激烈。
一些同志,包括苏联驻石油工业部专家组组长安德列克夫都认为,一口井出油不等于有油田,那里巨大的沥青山没有几亿吨是形不成的。既然形成了沥青山,就说明克拉玛依的油都跑光了,现在遗留的是一些残油,不值得大上。另外一些同志认为,准噶尔盆地中央有大量的多套生油岩系,沥青山起了覆盖封闭的作用,下面蕴藏量可观,应下决心大规模勘探。
李聚奎带领部里的司局长、专家一起飞往新疆调查论证。一到乌鲁木齐,新疆石油管理局局长张文彬摆出了大量资料,说明克拉玛依是个大油田,应该抓紧勘探和开发。安德列克夫在严谨的资料论述面前,转而支持上克拉玛依,但驻新疆石油管理局的苏联专家和苏联驻乌鲁木齐领事反对上克拉玛依,认为原油在地下流到了苏联境内。
第二天,李聚奎经过长途颠簸,到达克拉玛依,在那里待了两天。白天,他冒着没膝的积雪,对照图纸资料,跑了许多地方;晚上,就和工人挤在一起,二三十个人睡在一个帐篷里。等再回到乌鲁木齐讨论时,他发了话:上!
在此基础上,根据财力和设备情况,他下达了1956年在克拉玛依打40口探井的任务。
克拉玛依地区是一片戈壁荒原,在这里搞建设,水、土、木材都没有。基建用的水要从60公里外的玛纳斯河运来。为了保证一年完成40口探井的任务,李聚奎只好向毛泽东求援。一夜之间,十九军某师改为石油师。为解决运输力量,李聚奎找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主席赛福鼎·艾则孜。他一口答应下来,从各单位抽调了500多辆汽车,动员了3500多名民工,组织了一支1000多头骆驼的运输队,为克拉玛依运送生产和生活用品。
1956年5月初,李聚奎再次去了克拉玛依。他在吉普车上看到的是鳞次栉比的井架和楼房。短短半年时间,就在戈壁滩上创造了如此奇迹,李聚奎心里有了底。5月11日,他在全国石油工业系统先进生产者代表大会开幕式的讲话中,激动地告诉大家:“去年打的第一口井已出油,现在第二口井又出油了。新疆的黑油山(即沥青山)已进一步取得了可靠的资料,证明该地是一个较大的油田已无疑问了。”当天,新华社就向国内外发布了这个消息。到年底,40口探井全部打成出油,1956年的石油产量从1955年的60万吨上升为150万吨。
克拉玛依出了油,全国上下情绪高涨。1957年,李聚奎又把眼睛盯住了东北,他决定组织力量对松辽平原进行重点勘探。早在1956年,地质部经大量的勘探,初步查明松辽平原确有石油构造,就把详细勘测的工作交给了石油工业部。1957年3月,李聚奎从西安地质调查处抽调地质师邱中建等7人组成116地质队到松辽平原。1957年秋,他在石油工业部党组会议上确定:3年内查明松辽平原有没有具备开发价值的油田。会后,组织了300多人的勘探队伍进驻黑龙江的双城县。从此,大庆油田的开发拉开了序幕。
1958年,李聚奎重新回到军队,担任总后勤部政委。
从此,开始了他半路出道的军事后勤工作。其间,他又亲手创办了我军三大院校之一的第一所培养专业后勤人才的摇篮——后勤学院。
李聚奎将军大半生属于战争,也属于军事后勤,同时也属于国民经济建设的一部分。他不管到哪里,做的都是开创性工作。有一位了解他的老人说:“老李种的树很多,但他不一定都摘了果。”
“这个办法不行,办不到的事我不敢乱讲。”/陈赓不“买”毛泽东的账,他笑嘻嘻地说:“我的大将军不是你给的,是李聚奎给的。”
1957年第四季度,也就是那个“跃进风”吹来的前夕,在讨论第二年的生产指标时,经委希望石油工业部能在现有的基础上增加20%。计委一位副主任却要在1957年投资5.3525亿元的基础上缩减,只给5亿元,还说:“国家财力有限,要压缩经费,不砍石油工业部的砍谁的?”
明知石油工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还要大幅度减少对石油工业的投资,石油工业部的同志意见很大,李聚奎也十分不理解。他找到老乡--计委主任李富春,很认真地说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