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奥运会已经开赛四天了,中国军团却仍然走不出“第一次现象”。 到我动笔写这篇短文的时候,中国队获得的11枚金牌中,有7枚半是第一次上奥运赛场的小将拿的。所以叫“第一次现象”。 这些小将在登上奥运冠军领奖台以前,没有人知道他们。他们当然也是为了争金牌而来,但没有多少精神负担,有的只是动力。男子10米台跳水冠军林跃、火亮,分别是17岁和19岁。女子10米台金牌搭挡陈若琳、王鑫,刚刚16岁,宛若一对精灵。王鑫的“鑫”字就是一堆金牌。想起当年郭晶晶第一次拿双人金牌时,记者称她们是伟大的运动员,郭晶晶说:“什么伟大的运动员,就是俩小孩儿!”正是这种“俩小孩儿”的心态才成为了伟大的运动员。 56公斤级举重金牌得主龙清泉,还未满18岁,愣头愣脑地说:“我不知道什么叫害怕。”男子气手枪冠军庞伟甚至反问记者:“我为什么要害怕?准备了那么长时间,终于盼到了这一天,我把它当做一个节日。” 这让我想起上学的时候,好学生和成绩差的学生的区别,就在于对待考试的态度上。功课好的学生,临到考试就像过节一样兴奋和快乐,成绩差的学生则如过鬼门关。庞伟的教练王义夫说他“有一种天生的气质,是为大场面而生的选手。”这种气质或许可以从他母亲身上去寻找根源。有些被认为是夺金热门的运动员,金牌还没有到手家里已经坐满了领导干部和记者。而庞伟的母亲,知道儿子得了奥运金牌后“也没说什么祝贺的话”。当被问及难道不高兴吗?才回答说:“挺高兴的。” 母亲将奥运大赛看得如此平常,儿子还能有多大的压力呢? 而女子气手枪的奥运冠军郭文珺,自称“特拧,有事钻进去出不来。”如果她瞄准了枪靶的中心也钻不出来,那就是莫大的优势了!看她的发型就知道是个极有个性的女孩,加上内向,曾离开射击队外出打工。因祸得福,在外面漂了一年后变得成熟了,这成了她人生的转折,经教练苦劝再拿起枪时,她的个性就成了射击上的优势,不服输,也很难受他人影响,具备了一个优秀的射击运动员必备的素质。 陈燮霞就更利害,早晨8点钟称体重,然后是决战,头一天晚上她9点钟就睡着了,比教练规定的时间还早了半小时,一直睡到早上6点20分,闹铃响了还不想睁眼起床,直到教练来催。这样的心理素质,这样的精力储备,到了赛场上怎么会不如猛虎下山? 这就是北京奥运开赛前三天的金牌小将。 而老将也并非全军覆没,有些老将已经成了“福将”。比如冼东妹,五次退役又五次奉命复出,复出后又五次夺冠,三次全国冠军,两次奥运冠军,至今左膝上还有三枚钢钉,用以固定膑骨。她成就了一段传奇,也因此成了奥运精神的化身,成了柔道场上的“福将”。 比如郭晶晶,年纪轻轻的跳水女皇已经是参加过四届奥运会的元老了。她的搭档吴敏霞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一口一个郭姐如何如何……两个人站在漂亮的领奖台上时,颁奖官员没有把金牌的绶带给吴敏霞戴好,郭晶晶便自然而亲近地帮她把队服的领子翻起,将金牌绶带压在底下,整理舒贴。全世界的人通过摄像机镜头看到了这个让人心里很舒服的细节,这就是“福将”。有“福将”的中国跳水队,从来没有让国人失望过。 在历届奥运会上,跳水队都是中国军团的“福将”。 再比如王义夫,还有以前的邓亚萍、李宁等等,也都是中国体坛的“福将”。正因为有了这些“福将”,中国体坛才有今天这番景象。所有“福将”不只是给体育带来福气,自己也大都会有个圆满的归宿。 像杜丽、朱启南等,在上一届奥运会上他们也是小将,成了老将之后就要挺住,要继续修炼自己,争取成为“福将”。前面说到的那几位金牌小将也一样,到下一届就都变成老将了,同样面临两种选择:是昙花一现呢?还是做中国体坛的“福将”?(光明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