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古时,虽然也有“律例”,但是,皇帝的圣旨更具备法律效力。从拾得失物(金)中拿出25%作为奖励,这种按比例抽成奖励,在今天看来,也不失为一个好做法。我们今天常常看到,有些人悬赏重金寻找失物,但是却不兑现,拾物者为讨失主承诺的赏金不得不打官司。有些失主丢了财物,自己浑然不知,自然没出赏金寻找。但是,对如数交还的拾物(金)者,竟无表示,甚至说“我又没有什么承诺”。
这事发生在200多年前。嘉庆十二年十一月初十丁未(1807年12月8日),嘉庆皇帝下谕旨嘉奖山西广宁的两个平民百姓——张自得、吕有才。
张自得是个孩子,他在山西广宁的河道上捡到一个背囊,里面装着银子。这孩子没见过这么多的银子,感到很害怕,就把这个背囊就近拿到他的舅舅吕有才家。舅舅是个本分人,想到这些银子的主人可能正在为丢失钱财着急上火,就把这个装着银子的背囊交官了。经官方查验,背囊里的银子足足有四百两。这个地方府官,十分忠于职守,将此先进事迹禀报皇上。时任皇帝,是清朝第五位皇帝清仁宗爱新觉罗·颙琰,即嘉庆。这位皇帝得到奏报,马上下旨,嘉奖两个拾金不昧的百姓,从失主的银子中,拿出一百两给这舅甥二人,并特批官布四匹,分别送给这两个平民,作为奖励。他让当地官府制两个匾额,送到这两家去挂在门上。剩下的三百两银子,由失主领回。失主四百两银子虽然领回三百两,总比都丢了好,千恩万谢而去。
有一个叫周厚辕的给事中给皇帝上了个折子,要求将此事宣付史馆,并让各省督抚把皇帝的圣旨布告天下,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号召百姓向这两个人学习。
嘉庆皇帝看到折子,马上批复四个大字——“殊可不必”。嘉庆处理此事,显得很清醒,很值得玩味。
首先,他的奖励方式就很特别,既有“政府”的奖励,又有提成奖励。在政府的奖励中,既有精神方面的,也有物质方面的。精神方面,让当地官府制匾额,送到这两家去挂在门上。这就相当于今天的奖状、奖旗、奖杯,而挂在门上的匾额更彰显。物质方面是,特批官布四匹,分别奖励给这舅甥二人。官府的奖励不重,但是,提成奖励就不可小看了——从失主的四百两银子中,拿出一百两给这舅甥二人。这个比例相当于25%了。
古时,虽然也有“律例”,但是,皇帝的圣旨更具备法律效力。从拾得失物(金)中拿出25%作为奖励,这种按比例抽成奖励,在今天看来,也不失为一个好做法。我们今天常常看到,有些人悬赏重金寻找失物,但是却不兑现,拾物者为讨失主承诺的赏金不得不打官司。有些失主丢了财物,自己浑然不知,自然没出赏金寻找。但是,对如数交还的拾物(金)者,竟无表示,甚至说“我又没有什么承诺”。媒体曾报道,有一个拾到8万元的小区女清洁工,就什么奖励或回报都没有。据报道,失主将此款遗留在小区院子的长凳上,女清洁工拾到时,无人知道。这个女清洁工带着一个女儿过日子,家徒四壁。但是她君子固穷,守住了道德底线。我在敬佩中总觉得这个女清洁工有点儿“亏”。而嘉庆的奖励方式就很有助于公民永远守护道德底线。我们在抓道德教育,提倡“八荣八耻”,可是在机制上的欠缺却没有引起足够的注意。
其次,嘉庆皇帝“殊可不必”的批复也值得玩味。在我们看来,如果将此事广泛传播,传播义举,弘扬正气,不是有利于纯正民风吗?嘉庆皇帝干嘛不懂得抓宣传呢?这位皇帝是怎么想的,我不得而知。我们不妨做这样的推想:大规模宣传,是需要人力物力的,皇帝是不是怕劳民伤财?还有,是不是怕招来虚伪贪冒之徒?不管我的猜想对与否,嘉庆皇帝这种“嘉奖有度”,是值得研究与借鉴的。这舅甥二人做好事,并不是向谁学习才做的,是良心天性使然。政府需要做的只是保护公民的良心天性。嘉庆处理此事是很清醒的。(文章摘自《杂文月刊》2010年第4期 作者:莫清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