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霍英东与中国百年商战之路
|
霍英东先生病逝,有舆论以“红顶商人”四字灌诸其身,认为他的发迹与事跟国家政权有千丝万缕的暧昧关系。
红顶商人?自从高阳写了小说《胡雪岩》,自从《胡雪岩》被改编为数十集电视连续剧,“红顶商人”一词深入民心,而在坊间民众的普遍印象中,这四个字几乎成为了权谋与巧诈的代名词,若套用现代流行语,那就简直是“官商勾结”的传统版本,很难算是什么正面的赞扬;报纸编辑或许读完了小说也看过了电视剧,顺手牵来,借作标题,未免对刚逝世的企业家构成不敬。
如众周知,霍英东的崛起确实得力于“国家庇荫”,如果没有韩战时期的禁运政策、如果没有北京政权的“国难”需求,他的第一桶金或许不会来得那么早。可是,别忘了,在当时的国际形势下,跟他携手合作的是个备受围堵的“弱势国家”,他自己身处的又是个由洋人港督一句话说了算的殖民城市,在这桶金背后,其实隐藏很大的政治风险与生命威胁,这笔回报,绝非等闲之辈所能吞下;更何自韩战下来,中国内政崩坏、群魔乱舞,如何在危局里踩钢线平行前进,足以显示一位企业家的胆识与智慧。
而真正重要的是,霍英东在事业攀升的过程里,虽屡受中国政府的提携与照料,但他总能倒过来透过捐款、开发、合作等方式令自己的国家在现代化的道路上有所提升,个中功德,早已远远超越了商业世界的所谓“互利互惠”而更接近于儒家伦理所重的“回报”精神,在这意义上,霍英东是儒商。
在香港众多的富豪级企业家里,霍英东其实最富传奇,他的一生,似是天意所寄,处处铭印着“文学隐喻”,从出生地点到自取名姓到事业轨迹皆可被解读为香港文章。
廿一世纪,香港据说早已是国际都会,但从荷李活的电影镜头到特区旅发局的宣传影片,所谓“香港意像”至今仍被浓缩为维多利亚港上的一艘破旧帆船,船上,有一位缺了门牙的蛋家婆在兀兀摇橹,她脚边躺一个婴儿在哇哇啼哭。霍英东不就是诞生于艇船上的吗?那是1923年的5月10日,那时候,他叫做霍官泰,正如香港,一切从大海开始。
水上人家霍官泰长大之后,刻苦向学,把名字改为“英东”,据其自谓,是为了期许自己“英姿勃发于东方世界”,但在潜意识里,恐怕又跟香港的殖民属性不无关系,这毕竟是东西风相遇的地方,这终究是英国人统治的远东地域,精明如霍官泰,不会不知道必须尽早学懂在祖国与洋人的夹缝中求取生存。
成长了的霍英东,靠海吃海,在汪洋里闯出了一点名堂,“有幸”遇上韩战,国家找到了他帮忙,他也借助了国家发达,从此扶摇直上,由航运而地产、由工程而赌业,英国殖民政府虽然看他不顺眼,但没法阻止他的王国拓展,在不长也不短的廿年里,他从小商人变成大商人,再从大商人变成华商代表,然后回过身来,在中国大陆筑公路、建酒店、办学校,向中国政府和老百姓示范了什么是务实共济的营商之道,最后他又亲自领军开发南沙,尽管屡遇挫败,但他坚持用自己的方法去做自己的事情,向中国政府和老百姓展示了什么是宏观光明的规划理念。
在霍英东出生前一年,有一位中国儒商去世了,他名叫郑观应,中山人,曾在香港和上海替太古洋行办事,后来辞职北上,替满清政府办洋务、理实业,并写《盛世危言》一书,对于时政和国势提出诸种看法,视野远大,对光绪皇帝和知识分子产生了震撼性的启蒙作用。郑观应开宗明义地认为,中国,无论强弱,只是地球上的一国而已,并非什么中心天朝,没理由自高自大,但也没道理自卑自怜。西洋诸国之所以能够横蛮,除了因为船坚炮利,更因为有强大的工商业做后盾,故能到处侵略以压诈他国。换句话说,新时代的中国,面对列强,不仅要在军事上有所抗拒,更应在“商战”上有所回应,亦即“西人以商为战,彼既以商来,我亦当以商往,我之商一日不兴,由彼之贪谋亦一日不辍,欲制西人以自强,莫如振兴商务”。
郑观应提出了多种振兴商务之法,其中尤为关键者是“官不能护商,而反能病商,故务改官造为商造”,肯定商人的地位与贡献,让商人提振民间社会的充沛力量,终而带动政府体制的改动,令包括君主立宪在内的维新时政得以落实。
郑观应病逝后一年,霍官泰出生,80多年下来,中国的商务之路曾经大起也曾经大落,到了今天,总算有了比较稳定的发展去向,也逐渐见到了光亮的前头。而在这条路上,正因有郑观应和霍英东这类视野高迈的商人甘于冒险前行,中国才有经济上的勃兴和企业上的创意,以致才不会在今天的国际商战里过于黯淡无光。
这样的商人的脚步永远走在国家前面,纵然说是“红顶商人”,长远来看,国家得益于他们之处肯定远大于他们得益于国家之所。中国应该叩首感激这样的商人,商以红贵,红为商重,这其实极符合中国的阴阳共生原理,远非浅窄的权谋巧诈所能解释。
|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世界人物库,古今中外人物资料 霍英东简介,介绍,生平事迹 图片照片
有关作品霍英东与中国百年商战之路详细资料
|
上一篇文章: 霍英东八亿港元慷慨捐赠香港科技大学 |
下一篇文章: 与改革开放同行的霍英东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