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静的活下去,这几年要好好的写下一些文章,好好的抚养小频。(《我们的朋友丁玲》)从姚蓬子和丁玲的回忆来看,这些内容应是胡也 频随后带出的信。
胡也频被捕的消息终于证实了。他就是在和沈从文分手之后,前往东方饭店参加一次秘密会议,在那里被国民党特务逮捕。关于胡也频等人的这次被捕,冯雪峰作为上海左翼文艺界的中共领导人,对此有一段简要的回忆。他说:左联五烈士是1931年1月17日下午在上海东方饭店开会时被捕的,同时被捕的有三十多人。这个会与左联无关,是党内一部分同志反对王明的六届四中全会的集会。王明于1930年下半年由苏联回到上海,1931年1月间上台,举行了六届四中全会,抛出他的《为中共更加布尔塞维克化而斗争》的左倾机会主义政治纲领。李伟森、何孟雄等对四中全会不满,串连了一些同志反对。起主要作用的是李伟森,那时他年纪还很轻,非常积极。白莽在团中央编《列宁青年》,冯铿在左联工农工作部工作,都和李伟森有来往。胡也频在1930年6月才入党,但很活泼。他们都不满四中全会,因此参加了那个集会。东方饭店是当时地下党经常联系工作的地点,据说已为敌人识破,派特务化装成“茶房”,已经侦察了一些时候。1月17日开会时,特务把东方饭店包围起来,会议中间,一个“茶房”闯进来,伪称电灯出了毛病,要检查修理。电灯一亮,外面埋伏的特务冲了进来,三十多位参加集会的同志全部被捕。是否有人告密,一直未查明。(《冯雪峰谈左联》)根据胡也频的意思,沈从文去找了胡适、徐志摩等人,又给南京的蔡元培、杨杏佛等文化名人写信,希望通过他们能保释胡也频。为了得到更有效的协助,沈从文特地赶到南京,找一些国民党要员,但都被拒绝。他们害怕惹上共产嫌疑。
然而,为了友谊,沈从文早已把个人的利害关系置之度外。他频繁地奔波在上海和南京之间。沈夫人张兆和说,她听沈从文说,当时他为胡也频的事曾去过南京将近十次。
在第二次去南京时,沈从文拿到了一封蔡元培致上海市长的信。回到上海,他拿此信去见了市长张群,然而仍然如石沉大海。
终于打听到探视的方法,沈从文和丁玲一起去关押胡也频的龙华监狱探监。丁玲记得这天天气很冷,空中飘着小小的雪花,是她请沈从文陪同前往。对这次与胡也频的永诀,他们两人都有过记述。
丁玲写到:我们在那里等了一上午,答应把送去的被子、换洗衣服交进去,人不准见。我们想了半天,又请求送十元钱进去,并要求能得到一张收条,这时铁门前看望的人都走完了,只剩我们两人。看守的答应了,一会,我们听到里面有一阵人声,在两重铁条门里的院子里走过了几个人,我什么也没看清楚,从文却看见了一个熟识的影子,我们断定是也频出来领东西,写收条,我们聚精会神的等着,果然,我看见他了,我大声喊起来:“频!频!我在这里!”也频也调过头来,他也看见我了,他正要喊时,巡警又把他推走了。我对从文说:“你看他那样多有精神呵!”(《一个真实人的一生》)沈从文回忆到:一会儿,只听到有个带脚镣金属声音从第二道小铁门外走过去,我看到那正是海军学生的影子。我把海军学生走过的地方指给丁玲女士看,我们正说着,那个带脚镣的他又走回来了。丁玲女士便叫着:“频!频!”
相隔那间空房不过一丈二尺左右,故一喊叫,那一边也注意到了,便停顿了一下,把带着放光铁手铐的双手,很快乐的扬着,即刻又消灭了。
“是他,是他,他很快乐,很雄!”
“是他,我一看那背影就知道是他!我看到他在那里!”
他们还拿到了胡也频写的收条。在他所收到的胡也频的所有书信中,这也许是最令他感动、令他难忘的。他捏着墨汁淋漓的收条,和丁玲兴奋地谈论着。十来天的奔波终于有了着落:他还活着!
这也是令丁玲终身难忘的一瞬,更是他们三个人的真挚友谊,在苦难时代悲剧性的最后一幕。
为了营救胡也频,沈从文又和丁玲一道前往南京,通过当年曾和胡也频一起编辑副刊的左恭,继续找国民党要员们寻求出路。沈从文此时已顾不上各种顾虑,亲自去找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部长的陈立夫。丁玲后来在1950年很后悔她曾同意这么做。她说:沈从文是不懂政治的,他并不懂得陈立夫就是刽子手,他幻想国民党的宣传部长(那时是宣传部长)也许看他作家的面上,帮助另一个作家。我也太幼稚。也不懂得陈立夫在国民党内究居何等位置,沈从文回来告诉我,说陈立夫把案情看得非常重大,但他说如果胡也频能答应出来以后住在南京或许可以想想办法。当时我虽不懂得这是假话,是圈套,但我从心里不爱听这句话,我说:“这是办不到的。也频决不会同意。他宁肯坐牢,死,也不会在有条件底下得到自由。我也不愿意他这样。”我很后悔沈从文去见他,尤其是后来,对国民党更明白些后,觉得那时真愚昧,为什么在敌人的屠刀下,希望他的伸援!(《一个真实人的一生》)沈从文对这次与陈立夫的见面,作过比较详细的描述。他说在将近两个小时时间里,他和同去的朋友,只能听陈立夫一个人在那里大谈什么“民族主义文学”,最后他才有机会就胡也频的事情作出请求。他记述自己对陈立夫说了这样一些话:我认为政治假若皂白不分把作家捉去当土匪治罪,恰恰是和另外一种用三块钱千字的办法,带点儿慈善性质,办杂志收容作家算是文艺政策,同样的极其不智。 政府杀个把人并不算什么大事,只是 党中有见识的人,也应当明白对于一个知名文学作家让其永久失踪,也可以算作政府的不名誉。第一件事我希望政府方面能把这个人找寻出来,第二件事我希望这人有了着落若不缺少犯罪嫌疑,则把他交给法院,第三件事我希望从他口中知道海军学生究竟。(《记丁玲》)然而,在南京一无所获,沈从文和丁玲失望地回到上海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