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冬,范汉杰重点进攻胶东解放区,胶东的中小学全部暂时停办了,到1948年秋,在胶东的国民党军队都被解放军赶走了,胶东的形势大有好转,区党委发出通知,恢复中小学教育工作。我随族兄李苏到烟威路边的刘家埠去恢复一所小学,除教书外,还兼着事务工作,负责领粮、买菜、采购油盐酱醋等等杂务,这项工作天天要和炊事员宇大爷打交道。宇大爷是一位年过花甲的忠厚长者,和蔼可亲,日久天长,我们成为了忘年交,闲下来时,我们爷俩也说些“悄悄话”,有一次,他给我讲了他年轻时的经历,令我多年不能忘却。以下便是他讲的旧事——
我年轻时,家里生活困难,托在烟台当厨子的亲戚找到了一个工作,到一家海军文官的家里当亲戚的帮厨,挑水、劈柴、烧火、刷碗、买菜等活计,全包在我一个人身上,一天忙到晚。
有一年春天,忽然从天津来了一位姓胡的客人,这个人20多岁,留着分头,长瓜脸,眉清目秀,中等个头,是个南方人,说起话来慢声细语,文文静静,从打扮上看像个书生。他刚来的几天,和主人一家同桌吃饭,后来,他常常来到厨房,和我一起吃些残羹剩饭,次数多了,我觉得他不像是主人家的近亲,主人对他很冷淡。
这位奇怪的客人,好像没有什么工作,天天夹着本书,跑到海边沙滩上去看书。有一天晚上,我和他一起跑到后海沿去溜达,我猛猛胆子问他:“胡先生,你来烟台做什么?”他皱起了眉头,告诉我:“我原来是天津海军学校的学生,学校关门了,我到北京呆了一段时间,生活困难,不得已来到同学的哥哥家,就这样……”啊,他原来是个失学的学生。可能家里也穷,有家回不得,跑到这里吃“冷眼饭”,于是,我对他表示了很大的同情。从此以后,我给了他一些力所能及的关照。
有时早晨起来,他跟我一起到市场采购,我不识字,记不住买来东西的价钱,回来报账,经常急得一头汗。胡先生知道后,和我一起买东西时,让掌柜的写个条子,记下买的什么东西,多少钱。并嘱咐我,从这些条子上认字,时间长了,能识很多字。胡先生对我的这个帮助,等于保住了我的饭碗。
有一天晚上,主人一家人锁上门都到戏院听戏去了,胡先生来到我的屋里,和我谈了有两个时辰的话,我记得最清楚的一段话是,他说,一个人要有文化,不识字,脑筋不开窍,不明白道理,总是要受人欺压。说着给了我一本《千家诗》,又说,这东西好记,你一点一点慢慢地学吧。他悄悄地告诉我,他明天就要走了。
这一夜,我一宿没睡着,我舍不得他走,我恨自己没能耐,不能留住我平生的第一位好的朋友。第二天,天蒙蒙亮,胡先生起来了,拎着一个提兜,来到我的房门口向我辞行,我趁着赶早市和他一起出了大门,谁知主人家没有一个人起来给他送行的,都在做着美梦,人寡情到这种地步,还算什么人!
我把胡先生送到码头,他怕我误了赶早市,我只得紧紧握着他的手,流着泪说一声:“再见了胡先生!”这次分别以后,我再也没有见到胡先生。
胡先生走后不几年,我就下工了。有一年夏天,我在儒林街偶然逢到那个主人家的大女儿,我问她:“胡先生来过没有?”她 说:“胡X轩吗?他在上海被枪毙了……”她 说时,好像无动于衷,我听了,倒像五雷轰顶,回到家偷偷地流了许多眼泪。
宇大爷说后,特别嘱托我说:“希望你留神查一查,胡先生到底是不是被‘蒋该死’枪杀了?如果真是,他一定是位有名的人物。”
1955年,我买到一册《胡也频小说选集》,卷首有一篇胡也频的爱人丁玲写的《一个真实人的一生——记胡也频》的“代序”,其中有一段话,记的正是胡也频在烟台的大略情况。胡X轩原来就是胡也频,原名胡崇轩。1903年5月4日生于福州。1924年在北京开始创作,1930年在上海参加了“左翼作家联盟”,不久加入中国共产党,发表长篇小说《光明在我们前面》。1931年2月7日,与柔石、殷夫、冯铿等24人被国民党秘密枪杀于上海龙华。如今的现代文学研究者,甚至丁玲,对于当年胡也频在烟台生活的细情也只能记其大略,远远不及宇大爷回忆的那样具体动人。 李思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