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文化时期的陶片。依据《越绝书·吴地传》记载:“城中有小城”。这里的阖闾城遗址,在雪堰至马山的公路以北明显有一道东西向的城墙,至闾江以西则绕向北行,这段城墙说明阖闾城中确有小城存在。
史载伍子胥所建吴都名为“阖闾城”,武进雪堰自古以来便以“阖闾城”为名,还有“城里村”、“城外村”等地名;《越绝书》谓吴王阖闾“徙治胥山。”在雪堰东北也有一山名为胥山;《吴越春秋》载:吴王在伍子胥自刎后,以皮革裹其尸投之于闾江之上。雪堰城东也有一条古河名闾江,直通太湖。唐人陆探微著《吴地记》留下一些有价值的史料:“平门,北面,有水陆通毗陵。”“齐门,北通毗陵。”毗陵即今常州。从大比例地形图上可以看到,阖闾城有古河道一直往北通向淹城,通向毗陵。《吴地记》另一条记载说:“(阖闾城)子城在无锡富安乡,大城在阳湖界十六都八图。”可见,阖闾城大部分在今常州武进境内。
在冷兵器时代建城必须充分利用山水地利,吴王阖闾、伍子胥、孙子都是杰出的军事家,建都一定会考虑地利因素。武进阖闾城西倚绵延数十里的太湖北岸山脉,东控由雪堰延伸到宜兴的城湾山脉,南以马山半岛为前哨阵地,军事位置十分优越。
下结论为时尚早
“吴都”之考,在苏锡常悄然兴起,像一把火点燃了三个城市的激情。记者电话采访了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林留根。林留根说,历史是一门科学,来不得半点虚假。尽管目前三地都有遗址表明与吴都阖闾城史料相近,但目前就把它当作吴都尚为时太早。要证明它是吴都,还必须通过正式考古调查和发掘,找到城里的宫殿、官衙、宗庙等遗址;还必须在城周边寻找当时吴国君王和贵族的墓葬。只有在考古基础上,才能向世界断言吴都在哪里。
林留根痛心地表示,常锡交界处的阖闾城遗址作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古河道被淤阻,村中垃圾遍地,土岗被挑平,一条崭新的公路从古城中间穿越而过,自然景观已经支离破碎。林留根建议苏锡常三个城市能够坐下来谈一谈各自承担什么责任,在规划、考古、保护、开发上同步进行,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对待,共同做好吴文化这篇大文章。钱月航 马奔
标题: 阖闾 英文: Helü, 日期: ?~公元前496 内容 内容 无 春秋末期吴国国君,军事统帅。一作阖庐。名光,即公子光。吴王夷昧之子。周景王二十年(前525),奉命率舟师溯江攻楚,与楚军战于长岸(今安徽当涂西南),不因初有失利而气馁,终以夜袭之计败楚军,夺回所丧王舟“餘皇”(见长岸之战)。周敬王元年(前519),佐吴王僚率军攻楚战略要地州来(今凤台),当楚以七国联军来救,途中因令尹病亡而被迫回军之时,针对楚联军虽众而不同心、统帅威令不行等弱点,促成吴王定下进击楚军的决心。又出谋示弱诱敌、奇袭制胜,大败楚军于鸡父(今河南固始东南),夺取州来(见鸡父之战)。五年,乘吴军主力攻楚,国内空虚之机,得伍子胥之助,用计杀吴王僚,自立为王。即位后,善抚民众,弃奢从俭,修治守备,编练军队,使国力日盛。纳伍子胥、孙武之谋,确定先破强楚,再服越国的争霸方略,采取分兵轮番击楚之策,频频攻楚于江淮之间大别山以东地区,使楚疲于奔命。十四年,统兵沿淮水迂回进军,由楚军防备薄弱的东北部实施战略突袭,歼灭楚军主力于柏举(今湖北麻城东北,一说今汉川北),进而攻破楚都郢,成为春秋时代千里跃进攻占大国都城的唯一战例(见柏举之战)。次年,因遭楚国民众反对,加之秦军救楚,越军袭吴,阖闾弟夫概又篡位自立,乃被迫引兵回国。二十四年,率军攻越,败于携李(今浙江嘉兴、桐乡间),伤足后亡。
(张丽荣)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