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孙洪伊投入同盟会
何成浚,字雪竹,又名季则,1882年出生在湖北随县厉山镇。何的父亲何星三,小时穷无立锥之地。由于他机灵肯干,善观风色,在厉山镇这一小型集散市场,为来往客商跑腿送信,开客栈,做生意,放高利贷,大发其财。
何成浚幼年在家乡读私塾,天资聪颖,考取了秀才。以后到武昌,住湖北经心书院,经张之洞选派赴日本留学,在日本东京住陆军士官学校,参加同盟会。
何成浚在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五期毕业后回国,起初在湖北督练公所任职,次年,任清政府陆军部军制司科员,秘密参加推翻清政府的革命活动。
何成浚在北京期间,与湖北随县同乡彭介石过从甚密。彭介石是清末拔贡,当时在直隶省咨议局当议员。直隶省咨议局议长孙洪伊(宇伯兰),原系康有为、梁启超维新派人物,政治上动摇不定。何成浚通过彭介石的关系,拉孙洪伊投向同盟会。孙洪伊在北方是一个很有影响的人,他投入同盟会后,罗致一部分人,形成一派力量,称为“小孙派”(指孙中山为大孙派)。何成浚因此在同盟会内名声大噪,颇受黄兴等之信任,此实为何成浚发迹的开始。
辛亥武昌起义以后,何成浚悄悄地跑到南京,投入陆军部黄兴部下,当副官长。常往来于京沪之间,为黄兴和沪军都督陈其美做联络工作。
南北议和告成,孙中山先生辞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职位,南京设留守府,由黄兴主持,何成浚当了总务厅厅长。
人称有“孟尝君之风”
清末,我原住湖北陆军测绘学堂,参加辛亥武昌起义以后,因反对袁世凯称帝,逃到日本留学,初住日本大学,后兼住中山先生与日本寺尾亨合办的政法学校。民国?年,为反对段祺瑞签订丧权辱国的《中日军事协定》(根据这项协定,日本可在中国驻军,并可指挥中国军队),参加留日学生救国团任副团长(王兆荣为团长)搞学生运动,被日本当局遣送回国。我回到上海,继续搞学生运动,任全国学生联合会理事长,并以留日学生救国团名义办《救国日报》,王兆荣为社长,我兼总经理,曾琦、温立、马鹤天先后当总编辑。
这时,湖北人参加辛亥革命的国民党人,有居正、何成浚、田桐、蒋作宾、邓玉麟等住在上海,我住在法租界贝勒路同益里4号,居正住在同益里1号,何成浚也住在法租界内。在上海的湖北国民党人,曾发起“改造湖北同志会”,先后在居正和邓玉麟家中聚会讨论,因受到法租界巡捕房武力干涉,没有搞成。这时我开始认识何成浚,以后交往较多,我与他之间保持朋友关系。
何成浚在上海法租界,住三楼三底的房屋,房室宽敞,陈设讲究。何自己家里人口不多,聘请黄质夫(湖北人,参加过辛亥革命)教其二子读书。何家经常住有闲人,他不仅招待食宿,有时还给点零用钱或帮助介绍工作,人称有“孟尝君之风”。这样一来,也壮大了他的声势。
在上海这段期间,何成浚与黄兴及其夫人徐宗汉,保持密切关系。何以革命活动筹措经费为名,曾通过徐宗汉,向上海先施公司老板郭龙、郭彪(广东人)借硬币2万元。
何受黄兴命令,挂着一个“驻沪军事特派员”的职衔,但未见他搞什么具体工作。后来,我听说何在这段期间,曾与蒋介石、陈其美在一起搞过证券交易所买卖。
民国11年,孙中山先生在韶关成立北伐大本营,正式任命何成浚为军事委员会委员,到粤军许崇智部担任前敌总指挥,进行北伐战争。何离开上海时,子女仍留住上海读书,委托我代为照顾。
不久,陈炯明背叛革命,孙中山先生下令讨伐,许崇智当东路讨贼军总司令,何成浚当福建兴(兴化)、永(永安)、泉(泉州)前敌总指挥。总指挥部设在泉州。原来闽南兴永泉三府,实力掌握在许卓然(有民主思想之文人政客)、张干之(军人,保定军官学校毕业)、杨汉烈(闽南自治军首领,土匪出身)3个人手里。何成浚到福建以后,很快与他们3个人勾结在一起,组成闽南兴、永、泉3府自治的·军政机关。以后何成浚又将福建总司令王永泉拉回来。
我接到在福建的湖北朋友黄大伟、喻毓西、邱伯衡等人的电报邀请,从上海到了福建,何成浚热情地接待了我,要我住在他家里,随即派我当前敌总指挥部军法处长。我因对军法工作不感兴趣,干了1个月请辞,何改派我当参议,实际上我是在搞一些军队的政治工作,编辑《军人之友》,有时到军队演讲,主要内容是教育军人效忠革命,爱国爱民,遵守纪律。地方党政机关和人民团体,请何成浚去演讲时,何多要我作他的代表。
后来,许卓然、张干之、杨汉烈3人联名宴请何成浚,也邀我参加。他们当面向何成浚提出要求,要我担任兴、永、泉自治区财政处长,经何成浚应允,我即到任。
自治区财政 [1] [2] [3] [4]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