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话
到周朝的第三代王周成王,因为他年纪才是十三岁,再加上周朝刚刚建立不太稳固,就由周武王的弟弟、周成王的叔叔、对周朝忠心恳恳的周公辅政,代理天子的职权。周公尽心尽力,把国事处理得很好,这当然使勃心勃勃的管叔、蔡叔、霍叔等成王的几个想天下大乱好趁机夺取大权的叔叔们感到于心不甘。他们造谣生事,说周公有野心,致使成王及另一辅政大臣对周公产生子误会,朝廷内部出现了不稳定的苗头。他们更与纣王的儿了武庚串通一气,联络商朝旧贵族,挑动东夷的几个部落判乱。面对如此局势,周公先是与召公及成王开诚布公,表明自己的忠心,消除了自己内部的误会,开始了新的合作。在安定好内部之后,周公又授权给姜太公,让他讨伐不服周朝的诸侯国,稳定了周边。然后,毅然带兵征讨叛乱者。经过三年时间终于平定了叛乱。
看到叛乱的失败,阴谋家管叔既有一种末日来临的感觉,又感觉见颜再见自己的哥哥和侄儿,就上吊自尽了。他的同伙霍叔被改职查办,蔡叔被判了充军的罪。管叔的下场表明:搞阴谋不得人心,正义最终会战胜邪恶的。
这次叛乱的平定也给管理工作者不少的启示。这场叛乱之所以得以平定,首先关键是周公具有过人的德才。他忠于成王,为朝廷尽心尽力,他平时的所作所为有力地说明了这一点,这是他能与召公及成王能够开诚布公,消除误会,搞好内部团结的前提条件。 其次,周公善于搞周边团结,利用姜子牙“镇住”有异心的诸侯,使周公的平叛工作没了后顾之忧。最后,周公具有突出的能力,足以平定叛乱。由此可见,面对混乱甚至是骚动的局面,管理者的德行是关键,试想,如果周公真的心怀不轨,甚至平日里真的胡作非为,肯定取不得召公和成王的信任,内部的团结也就成了天方夜谭,既然如此,不仅叛乱者出师有名,平叛工作在组织上也是无法进行的。其次管理者的团结能力也很重要,试想,如果运用不了诸如姜子牙之类的“大腕”“镇住”各诸侯,导致怀有异心的趁火打劫,那局面也是很难收拾的。最后是才能,如果周公是无能这辈,面对有组织有预谋而又来势汹汹的叛乱肯定是招架不住,混乱局面可能会越来越糟。因此,笔者以为,德行、团结能力、才干是成功的领导者必不可少的素质。
管叔 guǎn shū : Same as “管叔鮮”: [人名] [Name of a person] 《孟子·公孫丑下》: 曰:“周公使管叔監殷,管叔以殷畔。知而使之,是不仁也;不知而使之,是不智也。仁智,周公未之盡也,而況於王乎?賈請見而解之。” 《淮南子·齊俗訓》: 周公踐東宮,履乘石,攝天子之位,負扆而朝諸侯,放蔡叔,誅管叔,克殷殘商,祀文王於明堂,七年而致政成王。 《史記·殷本紀》: 周武王崩,武庚與管叔、蔡叔作亂,成王命周公誅之,而立微子於宋,以續殷后焉。 《荀子·儒效》: 殺管叔,虛殷國,而天下不稱戾焉。 《春秋左傳·昭公元年》: 五月,庚辰,鄭放游楚於吳,將行子南,子產咨於大叔,大叔曰,吉不能亢身,焉能亢宗,彼國政也,非私難也,子圖鄭國,利則行之,又何疑焉,周公殺管叔而蔡蔡叔,夫豈不愛,王室故也,吉若獲戾,子將行之,何有於諸游。 《尚書·金滕》: 武王既喪,管叔及其群弟乃流言於國,曰:“公將不利於孺子。” 《說苑·指武》: 管叔曰:“不可。其君天下之明君也,伐之不義。” 《春秋繁露·五行相生》: 成王幼弱,周公相,誅管叔蔡叔,以定天下。 《呂氏春秋·察微》: 故智士賢者相與積心愁慮以求之,猶尚有管叔、蔡叔之事與東夷八國不聽之謀。 《逸周書·克殷》: 立王子武庚,命管叔相,乃命召公釋箕子之囚,命畢公衛叔出百姓之囚,表商容之閭,乃命南宮忽振鹿臺之錢,散巨橋之粟,乃命南宮百達、史佚、遷九鼎三巫,乃命閎夭封比干之墓,乃命宗祝崇賓饗,禱之于軍,乃班。 《韓詩外傳·卷八》: 對曰:“父賢不過堯,而丹朱放;子賢不過舜,而瞽瞍頑;兄賢不過舜,而象傲;弟賢不過周公,而管叔誅;臣賢不過湯武,而桀紂伐。望人者不至,恃人者不久。君欲治,從身始,人何可恃乎?” 《商君書·賞刑》: 昔者周公旦殺管叔,流霍叔,曰:“犯禁者也。” 《越絕書·吳內傳》: 於是管叔、蔡叔不知周公而讒之成王。 《漢書·地理志下》: 鄁,以封紂子武庚;庸,管叔尹之;衛,蔡叔尹之:以監殷民,謂之三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