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文]关锋
|
 关锋(1919~2005),文革期间中国政坛的活跃人物。 【步入政坛】 关锋原名周玉峰,又名秀山,山东省庆云县人。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任中共山东乐陵县委书记。1939年改名为关锋。1944年任中共山东分局渤海区教育科长。1947年任山东回民师范学校校长。1950年任中共山东分局宣传部理论处处长。1952年任山东政治学校校长。1955年任中央党校第四中级党校副校长。 关锋在中共山东分局工作时结识了康生,并逐渐得到康生的赏识。1956年,经康生等人推荐,关锋被借调到北京,在中央政治研究室工作。中央政治研究室是中央设立的一个高级研究、咨询、参谋机构,既是中央的智囊班子,又是中央的笔杆子。当时在中央政治研究室工作的,都是理论造诣较深,又有丰富政治经验的大人物,如陈伯达、艾思奇、胡绳、田家英等人。 1957年,中国共产党发动了反击右派的政治运动。反右运动开始时,正在中共中央政治研究室工作的关锋,自然对反右派运动的发动和发展情况十分了解,也更清楚毛泽东的思路变化历程。关锋搜集、整理出了右派所谓攻击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制度的材料,及时上报给中央领导人参阅。同时,他还撰写反击右派的文章,投给《中国青年报》发表。1957年8月26日发表在《中国青年报》上面的“驳所谓‘一切领导阶级都有局限性’”一文,是反击右派的文章中份量较重的一篇。经过反右派斗争,关锋与姚文元、王力一起,成了“左派新秀”,被正式调入中央工作。 1958年,关锋被调到《红旗》杂志社,编辑专供毛泽东参阅的《思想理论动态》。关锋搞的材料、写的文章深受毛泽东的重视。主管《红旗》杂志的陈伯达也对关锋十分赏识。不久,关锋被任命为《红旗》杂志编委。 1958年,关锋在《光明日报》上发表题为“中国哲学史的研究方向”的文章。他提出,研究中国哲学史,应当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进行。毛泽东看到这篇文章,对关锋的观点大加赞赏,还提笔在这篇文章的旁边写了一段批语。接着,关锋开始撰写批判杨献珍“合二而一”论的文章。关锋认为,杨献珍的观点是否定对立统一规律,在政治上则是否定阶级斗争,搞阶级调和。于是,毛泽东更增加了对关锋的好感。 发表文章时,关锋经常用“庆云”、“何明”的笔名。 【文革初期】 1965年11月10日,上海《文汇报》发表了姚文元的文章“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关锋知道了这篇文章的来头之后,立即紧跟,不仅公开支持姚文元的文章,而且对姚文元的观点加以发挥。关锋的态度和整理的材料,也引起了毛泽东的重视。 1965年12月21日,毛泽东在杭州找几个中央的理论家、大笔杆子谈话,在参加这次谈话的人员名单中,关锋的名字也列入其中。毛泽东在这次谈话中明确肯定了姚文元的文章,也肯定了戚本禹响应姚文元文章而写的“为革命而研究历史”一文。此后,关锋所写的一篇篇响应姚文元的文章、内部材料便陆续产生了。不久,关锋作为《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通知》(即《五一六通知》)的起草人之一留在了毛泽东身边工作。 1966年,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时,决定在中央成立一个专门领导“文化大革命”的机构——中央文化革命小组,直接对中央政治局常委负责,代替了中央书记处的职权。同时,它又是领导“文化大革命”的机关,权力很大。中央文化革命小组的组长是陈伯达;顾问是康生;副组长是江青、王任重、刘志坚、张春桥;组员是:谢镗忠、尹达、王力、关锋、戚本禹、穆欣、姚文元。关锋成了中央文革小组的成员,已经成为“中央首长”了。 1966年5月8日,关锋在《光明日报》上发表了“擦亮眼睛,辨别真假”一文,指责《北京日报》4月16日对《燕山夜话》和《三家村札记》的批判是假批判、真掩护,假斗争、真包庇。关锋发表这篇文章,正好是毛泽东批判彭真、罗瑞卿、陆定一、杨尚昆,批判北京市委的时候,关锋的文章对毛泽东起到了配合作用。 “文化大革命”初期,毛泽东认为[1] [2] [3] 下一页
|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世界人物库,古今中外人物资料 关锋简介,介绍,生平事迹 图片照片
有关作品[图文]关锋详细资料
|
上一篇文章: 没有了 |
下一篇文章: “文革”中广泛流传的两句诗的来历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