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说,傅作义与董其武的关系如此,国民党方面为何还寄有这个希望呢?主要原因在于当时国民党的行政院院长是 阎锡山,在广州视事。董其武本是太原学兵团旧人,对阎锡山十分尊重,信中曾有“生誓死追随钧座”的说法。甚至,阎锡山方面还希望通过董其武再把傅作义争取回来。
现在有文献讲傅作义在北平起义后依然有首鼠两端的思想,材料多来自于当时到归绥与傅作义董其武谈判的徐永昌。
实际上徐永昌所言,是当时对国民党政权不无鼓舞士气的说法,个人以为不可完全采用。徐永昌是国军中出色的稳重老将,那时候居然说出“国民党还有很多在缅甸训练的军队,还没有拿出来”“日本国际志愿军组织了几十万人”这样的昏话,完全是被局势挤兑得无可奈何了。
当时傅作义的条件根本不允许他回头,在绥远他的主力部队只有一一一军和独七师以及几个骑兵旅(二十二军是邓宝珊的),这一点兵力到了国民党军中也是杯水车薪,他回头没有资本。而且,事先签订的和平协议中有明确的条款“地方全部解放区化,部队全部解放军化”“部队以团为单位开出北平接受整编”由此可以看出,傅作义同意起义的时候,对北平的问题有很明确的主见,不会存在事后不满的问题。该放手时须放手,不懂得放手太平天国苏州杀降的例子是现成的。
北平起义以后,傅作义到绥远董其武那里阅兵讲话,要有跑的心思早就跑了。事实上傅作义给董其武撑腰,是绥远起义的关键一步。所以,国方让傅作义回头,无非是幻想而已。徐永昌自己回广州的时候也说:本来我是来拉傅宜生回头的,不料却让他给我讲了一番大道理。
因为对董其武有期望,所以北平起义后阎锡山很快派出绥远籍参议员方克尤去归绥,告诉董其武可以自己再编一个军,军费他负责。 然而,好意刚刚传达,广州方面对董其武忽然就冷漠下来,不但多编一个军不再提起,而且干脆断了绥远的薪饷,调整绥远军政布局,取消归绥指挥所,任命董其武为西北军政副长官,试图将其架空,用孙兰峰,刘万春代替其掌兵。
这时,董其武还没有进行起义的实质活动呢,广州方面何至于如此忽冷忽热?
事后才知道,问题出在国民党第九兵团司令石觉身上。傅作义在北平起义,并没有把事情做绝(这件事共方也表示了谅解和配合),而是把石觉,李文等在北平的国民党嫡系将领礼送回宁–要搁宋楚瑜估计石觉李文能落个全尸就不错,闹不好就脑袋拌石灰当大礼了。
但是,千不该万不该,石觉的部队居然在北平起义前一天发动了一次兵变,试图推翻傅作义,当时傅作义在城里的嫡系兵力只有两个师(由此也能看明白傅总为什么起义了),差点儿被翻了桌子。其间解放军曾问傅总要不要增援,傅总说我自己的事自己处理得了。果然,在国民党军中论打仗能打得过“七路半”的并不多,战斗到天亮,这次兵变最终被镇压下去。如此一来,石觉只好到傅作义那里负荆请罪,请求原谅了。傅总对此倒也宽厚,温言抚慰,依然按照计划送走石觉。
巧不巧,正在这时候董其武却从绥远飞来北平,一来,直奔居仁堂见傅作义–他知道北平起义了,要傅总指示绥远该怎么办呢。
于是,晚宴上,三个各怀心腹事的人物就坐在了一起–傅作义,董其武,石觉。
董其武后来回忆–“石觉的脸色极为难看”。
石觉回去,当然会把在北平碰上董其武的情况报告了,“董其武在北平帮助傅作义筹划起事”的消息不胫而走。
阎锡山素来疑心重而小气,听了这个不断董其武的饷,倒是奇闻了。。。
说起来,傅作义送走石觉,算是对得起朋友,可这个决定后给共产党方面带来了相当大的麻烦。石觉南归以后,蒋介石对他依然信任如故(要搁阎锡山就送雪耻奋斗团了,老蒋的气度多少好些),败退之中令其镇守舟山。四九年十月的登步之战,让六十一师吃苦头,打出了一个反登陆战的,就是这个石觉,算是党国的“中兴名将”之一呢。
考虑到石觉前面和共军打仗败多胜少的履历,估计北平起义时毛泽东傅作义对他会这样长进是谁都没想到的了。
三、两次空难让国民党彻底丢了绥远
话说阎锡山断了绥远的接济,没了粮饷的董其武十分艰难,绥远人少地荒,部队到了春天还没有单衣,没办法,只好把棉衣的棉花取出来,充作夏季军服。官兵每月的菜金只有两元。向广东政府催要饷项,却是一无回音,只是连电董其武离开绥远前往广州“开会”。
这种“会”哪个敢去开?要说董其武当时怎么算也还是国军编制,就冲阎老西这一手断粮,不造反也要给逼反了。
这个时候,和共产党方面的接洽却出了问题,绥远重新倒向国军出现了一线希望。
这就是发生在一九四九年五月的“刺杀共产党谈判代表案”。当时,中共派驻归绥的代表潘纪文的处理略显过激,引发了双方的信任危机。
事情其实并不是很复杂,当时共产党方面为了和董其武谈判,派出一个联络处进驻归绥,主任潘纪文,副主任何树声,是双方的主要联络机关。机关中有个集宁铁路工会的代表王士鑫,走在绥远街上就被人扔手榴弹炸死了。事情发生以后,潘纪文大怒,立命联络处撤出归绥,董其武再三劝说无效,潘纪文只勉强留下了何树声等三人算是留守,其他人员连夜撤走,双方的关系一时紧张,陶布齐停火线双方都重新布防,大有开战的架势。
其实,这件事董其武毫无责任。甚至,这位王代表自己还要负些责任。用手榴弹炸王代表的不是特务,而是一一一军段锦堂团的一个连长李锡庆。李是兵痞出身,善战而莽撞,当时奉命率部防守归绥北门,奇怪的是他在军中平时竟然还算是亲共的。
亲共的怎么还会炸王代表呢?归绥古城是清代归化,绥远两城合建,甚是宏伟。王代表是个秀才,这天走到北门,发了雅兴就要登城一望。结果,被李锡庆的兵拦住,李锡庆以军事重地,谢绝参观为名拒绝了王代表的要求。
王代表很生气,后果很严重。
|